41歲知名學者陳昊因病驟然離世,北大再發訃告緬懷

4月22日,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發佈訃告稱,該系副教授、國際知名學者陳昊博士,因病於2025年4月17日在北京不幸辭世,終年41歲。

陳昊

此前的4月18日,微信公衆號“北大發布”也曾發文悼念陳昊。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方面介紹,陳昊博士出生於1983年7月,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學元培實驗班學習,2005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2011年8月至2021年9月,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副教授。2021年10月調入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擔任古代科學史、醫學史方向學術帶頭人,主管系教學管理工作。

訃告提到,陳昊博士自本科起已顯現卓越學術才華,並在之後的深造和教研生涯裏始終不忘初心,潛心學術理想,成果豐碩。他長期致力於醫學史、中古史、科學技術史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醫學史和中古史領域均有享譽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其博士論文於2011年獲評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先後榮膺多項國際著名獎項,包括亞洲醫學史學會(Asi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的谷口獎章(Taniguchi Medal)、國際科技史與科學哲學協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青年學者獎(Young Scholars Prize)提名獎、英國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紐約李氏基金會獎(The Li Foundation of New York Fellowships)、英國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人文醫學獎(Medical Humanity Grant)等。首部專著《身分敘事與知識表述之間的醫者之意——6-8世紀中國的書籍秩序、爲醫之體與醫學身分的浮現》在2021年入圍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ICAS)頒發的國際圖書獎(International Book Prize)。在這些獎項的背後,是國際學界對陳昊博士的廣泛認可。

陳昊深耕中國6-13世紀知識史與文化史,整合書籍史、寫本文化、感官史、情感史等多重視角,持續產出原創性學術成果。近5年來開始關注近代與當代史研究議題,包括在全球知識流動的背景下理解20世紀初期東亞醫學史等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在近20年疾疫大流行的背景下重新理解東亞動物和人的歷史。他擅長跨學科研究,致力於歷史研究與科技史、科學哲學以及文化理論的交叉寫作,始終站在發掘新材料、開拓新方法的學術前沿。

陳昊已出版兩部學術專著,《身分敘事與知識表述之間的醫者之意》(2019年)以跨文明比較視角重構傳統認知框架;《疾之成殤——秦宋之間的疾病名義與歷史敘事中的存在》(2020年)系統重構中國古代疫病史觀;主編或共同主編論文集兩部《言不盡異——差異與當下歷史寫作》(2023年)、《結網織史:歷史中的聯繫及其再現》(2024年);發表論文、書評、譯文40餘篇,代表作包括《石之低語:墓誌所見晚唐洛陽豫西的饑饉、疾疫與傷痛敘述》《讀異——差異的閱讀經驗如何成爲歷史學解讀的路徑》《人類流行病中的非人類動物》(Nonhuman Animals in a Human Pandemic: Past and Present)。第三本專著《膏銷雪盡思還生:知識、情志與中國醫學史上的“元白時刻”》即將付梓。

訃告回顧道,陳昊博士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始終以立德樹人爲己任,培根鑄魂,以霽月光風涵養後學,深受學生敬仰和愛戴。在中國人民大學工作期間,先後開設“中國古代社會史”“中國古代醫療史/中國歷史中的疾病、醫療與身體”等10餘門課程,廣受好評。作爲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的骨幹教師,開設“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醫學史”“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的研究議題與路徑”“當代科技史”課程,併爲系內教學體系建設、夯實學科基礎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學術理念,策劃組織10餘場國內外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與全球學者交流互通,推動學科交叉與國際合作。他的海外影響力不僅僅是學術創新力的體現,也是致力於構建國際學術網絡的貢獻與成果。

北大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最後表示,陳昊博士謙遜儒雅的師者風範、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將成爲吾輩學人不朽的楷模。他的驟然離世是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歷史學、科技史學界的重大遺憾。

記者 鍾煜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