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出海受關注,中國劇火到東南亞

足智多謀的中國公主踏上尋求正義與復仇之旅,熱播劇《錦繡未央》讓納普利迷上了中國劇。對這名27歲的馬來西亞人來說,最初的隨便看看很快變成深深迷戀,此後她一直學習中文並打算赴華觀光。

另一名中國劇粉絲、27歲的新加坡人謝麗爾喜歡奇幻仙俠劇,例如熱播劇《長月燼明》。她說:“與韓劇和日劇相比,中國劇更容易理解……它們非常有趣,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節慶等元素。”

從人工智能和社交媒體應用程序,到破紀錄的動畫電影和備受追捧的玩具與收藏品,中國越來越多地利用新潮流和新技術來增強自身軟實力。這種戰略對中國塑造地區觀念和巧妙建立影響力至關重要。融合中國歷史、文化、語言和價值觀的中國劇已成爲一種重要的文化輸出。適合追劇的故事通常圍繞浪漫和中國歷史等主題展開,在東南亞新觀衆中的人氣迅速飆升。

對納普利來說,中國劇的歷史故事情節和令人驚歎的視覺效果“很好”,她覺得與韓劇相比,中國劇情更讓人感覺熟悉且更易理解,“中國劇具有出色的歷史講述能力和構建故事情節的人物。”越南胡志明市27歲的陳黃寶珠(音)說:“(中國劇)塑造了我對中國的看法。”她說,像《風吹半夏》這樣的中國劇如此生動、真實,“我有時甚至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學者格溫德琳·葉認爲,中國大部分對外文化交流都是推動文化外交和“講好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除了影視劇,中國還擁有其他文化影響力,包括社交媒體、美食和《原神》等流行電子遊戲。

專家說,軟實力的有效性取決於多種因素。香港浸會大學跨領域媒介研究學者鄒勝說:“必須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情感上引發人們共鳴,提供深入人心且易於理解的體驗和美學。對文化產品來說,這些元素至關重要。”他談到動畫電影《哪吒2》在全球取得成功時說,該劇的賣點在於角色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中國文化符號”。

對中國流媒體巨頭來說,中國劇爲它們帶來利潤豐厚的海外觀衆羣,這也標誌着中國在該地區積極推廣流媒體服務和平臺的戰略取得成功。數據顯示,中國流媒體服務的興起推動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增加對中國劇的消費。過去5年來,中國劇的在線搜索量每年都在上升。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2025年的調查顯示,越來越多東南亞旅行者將中國視爲首選度假目的地。許多東南亞粉絲正實現夢想,赴華開展“朝聖之旅”,沉浸在中國劇體驗中,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們的中國之行。

儘管像中國劇這樣的文化輸出可能無法重塑每一種看法,但它們是軟實力的有力工具——激發好奇心並吸引本地區觀衆沉浸於展現中國文化的故事中。

(本文爲新加坡亞洲新聞臺4月17日報道,原題:中國力量——中國劇熱潮席捲東南亞,劇集主宰屏幕並打動人心;作者Lakeisha Leo,丁玎譯)

來源:環球時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