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口開精神藥品轉手高價販賣的現象在當下屢屢發生,值得警惕。
前不久,在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一名年輕男子謊稱失眠開精神藥品卻轉手以10倍價格外售,最終因販賣毒品罪獲罪判刑。
涉案人秦奮(化名)是一名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之下,長期心情抑鬱,伴隨着失眠症狀。
某次刷短視頻時,在藥品科普類短視頻的評論區,秦奮看到有人高價求購阿普唑侖。他想到家裏還有上次治療失眠沒用完的阿普唑侖,抱着試試看的心理,直接私信聯繫了求購藥品的楊全(化名)。
常州市天寧區人民檢察院普通犯罪檢察部門主任劉強介紹,阿普唑侖是國家管制第二類精神藥品,具有藥品和毒品雙重屬性,其在合法渠道中是藥品,但一旦流入國家管制之外的渠道被濫用,則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要受到法律制裁。
楊全告知秦奮,自己是一名吸毒人員,高價求購阿普唑侖,是因爲該藥能夠用來替代毒品。但阿普唑侖是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必須有處方纔能開到,自己並沒有購買途徑,因此願意出市場價10倍的價格交易。
見有利可圖的秦奮,於是以高價將自己沒用完的阿普唑侖賣給楊全。他將藥品放置在茶葉罐中,自行包裝好後,通過快遞方式寄給楊全。
嚐到一次甜頭後,秦奮謊稱自己有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在醫院獲取處方後多次購置阿普唑侖。
隨後,他通過短視頻平臺發佈自己有相關藥品的信息,並附上聯繫方式,由吸毒人員聯繫其高價購買,再用快遞將藥品寄給買家。
截至案發,秦奮通過上述方式銷售了116片阿普唑侖。
常州市天寧區人民檢察院以販賣毒品罪對秦奮提起公訴,最終法院依法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
劉強在司法實踐中發現,像秦奮這樣的案件並非個例。
近年來,隨着國家毒品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的毒情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傳統毒品可獲得性大大降低,且成本抬升,吸毒人員爲滿足毒癮,會轉向尋求新型毒品來替代傳統毒品,麻精藥品被不法分子作爲毒品替代物濫用的情況頻發。
麻精藥品如何流入“嗑藥”圈?劉強和同事們初步研判指出:麻精藥品的生產、儲存、運輸環節管控極爲嚴格,因此從源頭流入的可能性極低,多爲嫌疑人憑藉所謂的處方,前往不同醫療機構開藥囤貨,轉手再高價賣出。此外,還有一些從業人員在管理、使用麻精藥品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導致麻精藥品失控的情況時有發生。
劉強介紹,目前多數醫院之間的麻精藥品處方開具信息是不互通的,“給藥物濫開濫用留了一道口子”。他呼籲建立一套醫療信息共享機制,實時監測病人在不同醫療機構開藥的頻次。若出現異常情況能夠立即預警,有效堵住監管漏洞。
劉強還發現,相關案件當中還存在部分寄遞新業態從業人員覈查不嚴格的現象。
按照法律法規,麻精藥品未經允許不得以快遞等郵寄形式運輸。不法分子爲了逃避監管,將藥品通過拆散、僞裝的方式進行發貨。
不同於傳統毒品採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見面交易,劉強認爲,新型毒品的擴散性極強,尤其當下錯綜複雜的互聯網環境,給麻精藥物氾濫帶來可乘之機。
劉強介紹,吸毒羣體往往會在網絡上形成小圈子,常年穿梭於一些社交媒體平臺,通過一套暗語與賣藥人員取得聯繫,看似廣告或求助的信息,很可能就在進行一場毒品交易。最後只要一談妥,賣家便可以通過快遞向全國各地發貨。
如今,公安禁毒部門也留意到這些,充分利用大數據偵查技術,迅速檢索出疑似暗語信息,根據蛛絲馬跡順藤摸瓜,一樁樁潛藏在網絡之下的毒品交易,就這樣慢慢浮出水面。
讓劉強擔憂的是,“嗑藥”圈子裏有不少都是青少年,甚至出現很多起藥品濫用致死事件,“麻精藥品迷惑性很大,濫用就是在吸毒,但很多青少年抱着玩一玩的心態,根本沒有認識到背後的危害”。
他認爲,對於麻精藥品監管應當始終保持嚴打嚴抓的態勢,有一起查一起,對上下游全流程打擊,充分發揮查辦案件的穿透和震懾作用,嚴防麻精藥品流入非法渠道。同時,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讓社會大衆學會簡單識毒、快速辨毒,對於麻精藥品樹立正確的觀念:治病爲“藥”,濫用爲“毒”。
陸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