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超5%,進口海鮮採購鏈路暢通
挪威三文魚降價30%、南美白對蝦價位大幅下降……這個夏天,消費者們發現海鮮價格更“親民”了。自然資源部近日發佈數據顯示,隨着數字化、智能化、綠色養殖發展迅速,中國海產品供給體系越來越完善,今年上半年,中國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超5%。海鮮價格是怎麼“打下來”的?海產品養殖有什麼門道?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貴价海鮮打起“親民”牌
“昨天買了6只大生蠔,不到40元,家裏小朋友很愛喫,直呼沒喫夠。這不,今天我再來買點。”記者在北京一家盒馬鮮生門店看到,標價9.9元一隻的“盒馬北緯39度蠔王”很受消費者歡迎。家住附近的陳女士一邊挑選生蠔,一邊對記者說:“今年鮮活海產品價格明顯有走低趨勢,尤其體現在生蠔、鮑魚、海蔘、三文魚這些貴价高端海鮮。”
盒馬店員告訴記者,除生蠔外,羅氏蝦、南美白對蝦、厚切三文魚、貽貝等海鮮也是消費者常回購的產品。“今年羅氏蝦很火,許多客人買回去火鍋涮煮或者做糟滷,味道很好。”該店員說,“厚切式的三文魚也很受消費者喜愛,以往大多是整隻或薄片三文魚賣得好,今年厚切挪威三文魚往往每天都能售空。”
一隻2-3兩的山東煙臺梭子蟹不到30元、南美白對蝦一斤29.5元、挪威三文魚切片100克29.9元、鮮活鮑魚一斤約50元……門店裏,貴价海鮮打起“親民”牌,不少消費者表示這個夏天可以實現“海鮮自由”了。
在海濱城市,海鮮價格走低趨勢更明顯。記者在山東省青島市一家海鮮自助餐廳看到,水產缸內鮮活鮑魚、龍蝦、生蠔、蟶子等海產品不僅可供客人挑選,店員還在旁邊支起了手機支架和補光燈,通過直播的形式在線“沉浸式”賣海鮮。“我們店裏這些海鮮不限量暢喫,人均不到200元。直播賣出的海鮮與市場同價,大多是同城範圍內,線上下單2小時內送達。”該店員說,“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帶火餐廳,吸引客流,還能增加收入。”
盒馬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日,盒馬首屆“挪威可生食三文魚節”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合肥7個城市同時開幕。“作爲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的魚類代表,越來越多的進口三文魚‘跳’上國人餐桌,其價格也逐年下降、愈發親民。”該負責人說,通過三文魚價格,可以觀察到整個進口海鮮市場的變化。
目前,國內市場進口的三文魚主要來自挪威和智利。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共進口了超9.3萬噸大西洋鮭,同比增長46%。其中2023年中國進口冰鮮大西洋鮭增長強勁,實現了超8萬噸的進口量,同比增幅高達63%,同年中國超越日本和韓國,成爲挪威冰鮮三文魚在亞洲最大的市場。
“盒馬三文魚價格在今年7月創下新低。”該負責人說,“店內290克裝挪威三文魚切片價格同比下降了30%;200克裝挪威三文魚腩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0元左右。”
國產海鮮產量增加、進口海鮮採購效率更高
“海鮮價格走低,包含供求關係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對記者說,“最主要的原因是產量增加,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海產品養殖技術快速發展,爲價格下降提供了空間。”
從國內市場看,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今年上半年中國“藍色糧倉”建設持續推進,優質海產品供給穩定增長。上半年,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平臺投產,深遠海養殖裝備“經海七號”和三文魚陸基循環水養殖成功出魚,中國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超5%。
不久前,首批70噸全陸基養殖三文魚經過約兩年的養殖,成功“遊”入國內生鮮市場。這批產自浙江寧波的三文魚來得並不容易。3年前,寧波象山引進北歐(中國)鮭魚RAS陸基養殖項目,佔地面積約300畝,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對分批次從冰島進口的三文魚卵進行全陸基孵化養殖,最終投入國內市場。
“我們採取人機協作的方式管理魚池,使用高端專業設備,全方位把控水質變化、魚的生長情況,並採用世界一流的循環水養殖系統,模擬大西洋鮭魚的自然生長環境,調節水流,刺激魚羣運動,確保其健康成長。”諾帝克水產(寧波)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基地內產出的首批大西洋鮭魚平均每條重5公斤左右,已經上市銷售。待基地進入平穩生產後,每週供應量可達70噸,今年產量預計超3000噸。
從國際市場看,打通整條海鮮採購鏈路,也是“打下”進口海鮮價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3月開始,我們就打通了挪威三文魚的整個供應鏈,一方面把成本降低30%左右,另一方面採購效率更高,原來三文魚從挪威到中國大約需要91-92個小時,如今只需要72個小時。”盒馬全國水產採購負責人劉勝兵對記者說,“今年初開始,盒馬開啓源頭合作和大單採購的模式,預計全年對挪威三文魚的採購規模將達到70萬條。這爲穩定供給、全鏈路最優成本、最快流轉效率給予了充分保障。”
加速形成三產融合發展體系
“做好‘海的文章’,是近年來國內發力的重點。”董超表示,海產品養殖在中國已並非簡單的養魚、賣魚,而是加速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中國注重全產業鏈開發,做大做強深海網箱養殖、海水種業等相關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海洋牧場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促進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董超說,“在此推動下,海洋經濟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
養殖發電“兩不誤”,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探索了一條新路。近日,陽西縣的明陽陽江青洲四海上風電場內,全球首臺導管架風機與網箱融合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再次成功投苗,正式開啓第二季養殖示範。
“這是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的一次成功實踐。”“明漁一號”項目技術總工程師任重進對記者介紹,該裝備採用風漁深度融合設計,配置智能化漁業養殖系統,實現智能投餵、智能監控監測等功能,有效解決了深遠海漁業養殖用電難、看護難、風浪大、成本高等難題,可大幅降低項目運營成本,明顯提升項目整體效益。
任重進介紹,本次投苗相比第一季體量更大,是去年的近10倍,試驗的魚種也更多,達到了5種。“有金鯧魚、金頭鯛、黑鯛、紅鰭笛鯛,還有一些黃姑魚,我們預期今年會取得大概8萬-10萬斤的收穫量,預計會在10月中旬左右收穫。”任重進說。
作深“漁旅融合”,養殖企業也在積極謀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三文魚養殖基地內,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制定了“漁旅融合”的發展規劃。“一方面,依託溫泉養殖基地,助力建設濱水生態休閒區,帶動喀拉蘇鄉打造三文魚漁家村,形成康養、露營、餐飲、垂釣等旅遊業態。”該負責人說,“另一方面,規劃在吉林臺養殖基地逐步建成國際會議中心、溫泉度假酒店、四季光伏採摘園、直升機停機坪等設施,打造漁旅融合樣板區。”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並非一日之功。董超建議,應加快完善規劃建設,以種業爲特色,以養殖業爲主導,以配套產業爲基礎,加快完善形成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總體佈局。“同時,還應加快推進海水魚苗種業基地建設,加快建設現代漁港,完善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冷鏈集配中心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強科教產業資源引進與整合,助推海洋牧場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董超說。(本報記者 孔德晨)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8月06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