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捲尺、腰別小腰包,頭戴黑色頭盔、腳踩皮涼鞋,身着白色長袖襯衣——深圳網友“捲尺哥”以這身固定行頭,穿行在大街小巷。他的足跡遍佈深圳多個區,以及惠州、佛山、珠海等地,捲尺和鏡頭對準的目標物包括不亮的路燈、開裂的井蓋、設計不合理的天橋等。而相關部門的高效反饋,讓他的賬號逐漸走進公衆視野,成爲網友口中的“捲尺俠”。
10月21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他前一日視頻剛剛“指”過的、深圳鹽田區的一處十字路口的修復現場,直觀感受和記錄這一“指哪改哪”的“名場面”。網友讚歎的“深圳速度”背後,是深圳已經建立的成熟的市民意見反饋體系。在市民高度的公共責任感與政府的開放性響應機制“雙向奔赴”下,上千次反饋裏,“指哪改哪”得以屢屢奏效。

“捲尺哥”的往期視頻,改造前後對比
“掃街”兩年多
發佈視頻超千條
截至2025年10月21日,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裏,“捲尺哥”在自己名爲“跨行買手”的賬號裏,累計發佈了1059條短視頻。視頻裏,他用捲尺丈量路面凸起的金屬物、鬆動的磚塊,親身示範天橋臺階如何“難住行人”,鏡頭直指各類影響出行安全的細節,分析隱患成因。有些視頻裏,“捲尺哥”還給出了自己的整改建議。
記者梳理發現,視頻中反映的問題,管理方和養護方涉及交通運輸、交警、城管、建築工務署等多個部門。大部分問題都迅速迎來後續:相關部門進行改、修、移等調整。
“捲尺哥”何許人也?他婉拒了記者的採訪,只是繼續默默拍視頻、發視頻。根據他的主頁簡介,他今年39歲,這些視頻是他在工作之餘路過拍的。有時,他徒手拿着捲尺,直指痛點,有時,他騎上送貨電動車,演示“行路難”。他的掃街足跡大部分在深圳,同時也曾在珠海、佛山、惠州等城市“路見不平”過。
在去年底的一條視頻中,他罕見不拍路,拍的是自己的“工作一角”。他依舊是黑色小腰包不離身,在打開一包螺絲等小零件後,他熟練拼裝兩個長鬥櫃。在早期,還沒有成爲“捲尺哥”時,他還嘗試做過科普視頻,分享如何避免電動自行車的真空胎打滑。“掃街”之外,他還是一位拾金不昧的熱心腸。在“掃街”過程中,他不止一次撿到路人遺落的手機。他在視頻中展示實物後也表示,接下來會將手機交給民警。
走紅網絡
“全國網友喊他來巡檢”
21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捲尺哥”剛剛曝光、位於深圳鹽田區一處十字路口,直擊被網友戲稱爲“指哪改哪”的現場。
“捲尺哥”前一日反映,這個車流密集的路口,地面坑窪,瀝青被壓爛,斑馬線都看不清了,路過的車輛“抖動通過”。21日一早,工程人員便進場施工。

10月20日,“捲尺哥”發佈視頻反映路邊坑窪問題
“這個路口原本是瀝青混凝土路面,之前也修過幾次,但重型貨櫃車頻繁掉頭轉彎,長期承壓導致路面反覆損壞。”鹽田區建築工務署工作人員介紹,在“捲尺哥”視頻發佈前,部門已將該路口整改提上議程,前期完成了施工方案論證和交通疏解方案制定,恰好定在21日動工。此次將採用高強度混凝土修復,工期預計1個月左右,“感謝熱心網友的關注,修復完成後,我們還想邀請他再來體驗變化!”

工程人員次日進場修復

修復現場
像上述這樣立竿見影整改修復的事件,在“捲尺哥”的賬號裏比比皆是。有網友猜測,“捲尺哥”能推動問題快速解決,或許是政府有專人關注他的賬號,或是爲他組建了意見收集羣。對此,記者採訪了城管、建築工務署等多部門工作人員,他們均表示未接觸過“捲尺哥”本人,但無論訴求來自網紅還是普通市民,只要接到反饋,都會第一時間覈實處理並及時回應。
沒有高超的拍攝技巧,畫面像素也不算高清,但這些樸素的視頻,因“政府不語,只是一味整改”的“深圳速度”,被網友稱讚爲“最好的深圳城市形象宣傳片”。“捲尺哥” 也收穫了“捲尺俠”“深圳多管局局長”等親切稱呼。評論區裏,網友不僅自發報料整改進展,還會反映其他地段的問題,盼着他助力曝光,甚至出現了“全國網友喊他來巡檢”的熱鬧趨勢。
指哪改哪
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新生態
“捲尺哥”的走紅,並非偶然。坊間也一度流傳“深圳市民愛投訴”。這背後,其實是市民的公共責任感與政府的開放性響應機制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深圳搭建起成熟的市民意見反饋體系,開發“@深圳-民意速辦”平臺,將537個熱線、網站、信箱等渠道整合在一起。在“捲尺哥”的視頻裏,也曾推薦過“@深圳-民意速辦”,可謂“親測好用”。在這座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型城市,“@深圳 - 民意速辦”讓訴求處理有了“網購式體驗”:市民提交訴求如同“下單”,後臺能實時查看流轉到哪個單位,關鍵節點會收到短信提醒,負責人還會來電通報結果,全程透明可追溯。
官方數據顯示,“@深圳-民意速辦”註冊用戶超2000萬,2023年至今,市民通過該平臺提出的城市治理點子超18萬條,20多位“點子王”獻計超百次,平均訴求辦理週期爲5.2天。在這個城市的“智慧治理”新生態下,不僅“捲尺哥”可以“指哪改哪”,人人都可以成爲“點子王”。
中山大學數字城市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張潮認爲,此類數字社會中具有建設目標的公共參與,具有很高的可見性與公共價值,最後問題的解決,更是生動體現了黨委、政府、社會、公衆等多方主體構成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同時,張潮表示,短視頻平臺讓城市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門檻降低,算法推送,讓這些信息能觸達更多人,可見性的範圍擴大,“流量向善”的作用可以讓我們的城市更美好。從社會治理的可持續角度來說,我們還要更關注現有治理體系的作用發揮。“‘捲尺哥’現象引起全國網民的關注,說明大家都期盼以及認同這種居民可以參與城市建設的機制。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多地也有類似‘接訴即辦’的民生事務平臺或者民意反映熱線。我們有制度化的反饋民意、回應民生訴求的渠道。網絡流量和輿論推動問題解決的方式,可以成爲制度化渠道的補充。”
張潮認爲,“捲尺哥”的走紅,充分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重要理念,“城市居民在城市中更有獲得感,參與公共建設與公共治理是重要的渠道。這一事件的出圈,是因爲它踐行和體現了人民對於城市有歸屬感和認同感,所以他纔會去關注城市問題,討論城市公共議題,用自己的數字行動推動城市變得更美好。”
來源| 羊城晚報、羊城派、金羊網
文字 | 林園 圖片| 黨學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