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色情引流……當心你成爲直播間非法“獲客”對象!

“玩沒玩過主播私號?”深夜,王先生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爲“美女主播”刷禮物,隨後有自稱是主播本人的賬號來加他好友,對方發來QQ號、鏈接,誘導他下載某款語音APP並充值。充值進入APP後,王先生髮現竟然是擦邊直播,而且該主播並不是原平臺上的主播,這才意識到被騙了。

當下,網絡直播成爲人們娛樂、購物的重要渠道。然而,直播間裏卻暗藏着非法“獲客”的黑色產業鏈,新聞中的受害者就是遇到了近年來常見的非法“獲客”套路——一些非法APP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在直播間抓取在線觀衆的ID、性別、手機號等信息,然後精準推薦廣告、發送跳轉鏈接甚至實施詐騙。

非法“獲客”產業鏈的危害顯而易見。從用戶層面看,隱私泄露帶來無休止的騷擾與潛在的安全威脅,如騷擾電話,收到涉詐鏈接短信,甚至銀行卡賬號密碼等核心信息被盜取等。對購買和使用“獲客”軟件進行廣告引流的商家而言,惡意“截流”客源涉嫌不正當競爭,擾亂市場秩序,影響着行業的健康發展。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軟件爲色情、詐騙、賭博等非法活動充當着庇護所和中轉站,讓監管力量難以及時發現和打擊。

非法“獲客”黑產鏈野蠻生長,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突破平臺安全防護機制,得以潛藏在直播間或粉絲羣“釣魚”。二是軟件的買家各懷鬼胎,爲搶奪客源、實施詐騙、色情引流等目的,甘願爲不法軟件埋單,助力黑產做大做強。在各方利益交織下,共同推動了這條黑色產業鏈的蔓延滋長。

斬斷非法“獲客”產業鏈,需要多方合力。平臺作爲用戶信息的採集者,本應同時成爲守護者,要不斷提升技術監測機制和防護能力,在技術攻防上持續加大投入。職能部門要延伸監管觸角,對製造、銷售、使用非法“獲客”軟件的行爲及時發現、依法嚴懲。公檢法機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對相關案件依法快偵快破、快訴快判,讓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價,形成威懾力。

任何時候,網民的個人信息都不能成爲任人揩油的“唐僧肉”。從斬斷非法“獲客”黑產鏈等典型案件入手,讓網絡直播等新興業態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蓬勃發展,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答題。

(原標題:斬斷直播間非法“獲客”黑產鏈)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 王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