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某醫院感染科的主治醫師馬志波有一位印象深刻的患者。
由於小時候被村裏的家養狗咬傷,當時沒有條件打疫苗,這位患者在接下來十幾年的人生裏,一直處於“恐懼狀態”。
“他會出現幻聽,聽到狗叫,或者睡夢中突然驚醒,覺得有狗衝進房間。”馬志波稱,有幾年,這位患者幾乎每年都要來醫院,要求接種5針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病疫苗,儘管這些年他完全沒接觸過狗。
患者給出的理由是,“狂犬病潛伏期有二十年以上,他小時候沒打,所以現在每年要打一次,以防萬一。”
在幾次被馬志波拒絕之後,這位患者沒有再出現在診室裏。但馬志波一直記得他焦慮的神態。最後一次見面時,馬志波建議他去看看心理科。
“他是一個特例。大部分情況下,幾乎每個被貓狗抓過的患者到醫院,醫生都會建議注射疫苗,”馬志波回憶,2024年醫院急診輸液室每天接種狂犬疫苗在110—120人左右,有時候一天能達到150次。
據統計,2022年,我國人用狂犬病疫苗批簽發量共計8045萬份。在廣泛疫苗接種背景下,2023年全國狂犬病患者共計122個病例,2024年上半年,狂犬病發病人數持續下降,比2023年同期減少4人。
“不可否認,我們的狂犬病防治工作成效顯著,但人用狂犬病疫苗濫用爭議、犬隻免疫率低下等問題依然突出。”馬志波說。
狂犬疫苗被濫用?
關於我國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否存在濫用,各界一直爭議不斷。
“疫苗是被濫用的,且情況非常嚴重。”曾在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工作、從事狂犬病病毒研究20多年的學者嚴家新表示,中國人的狂犬病疫苗使用量佔全球80%以上,多年都維持着高位水平。
2018年《中國科學報》曾報道,中國每年真正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的人數可能不到1萬人,但多年來實際接種人數卻超過了1000萬,有的年份甚至2000萬。
中國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場從2016年的30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53億元,有諮詢機構預計到2026年將增長至101億元。
嚴家新認爲,許多人完全沒有感染的風險但依然接種狂犬病疫苗,不僅費用高昂,且大量疫苗被浪費,真正需要的高風險人羣,接種率卻很低。
“短時間內多次接種狂犬疫苗,可能會提高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比如頭痛、乏力的症狀加重,這些可以通過休息或者處理來緩解。極少數人會出現嚴重反應,比如過敏性休克等。”馬志波介紹道。
不過,馬志波仍然會建議就診患者接種狂犬疫苗,儘管大多數患者屬於Ⅱ級暴露(裸露的皮膚被輕咬,無出血的輕微劃痕和擦傷),被判斷爲低風險。
“狂犬病是特殊的,病死率100%。且在目前的技術層面,一般無法通過檢測確定傷人動物是否感染狂犬病毒,存在太多不確定性。”馬志波認爲,一定程度的“超額接種”是爲了保護公衆安全,不能簡單地認爲是“濫用”。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王傳林此前也曾撰文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犬的管理和免疫有很大的差距,犬的狂犬病依然在流行,給暴露者打疫苗是保護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疫苗的目的是‘消除風險’‘預防發病’,何來濫用。”
他認爲,如果以咬人的貓狗是否攜帶病毒爲判定標準,95%以上的人不需要接種疫苗,但在動物狂犬病還沒有完全控制的情況下,接種疫苗是唯一且保險的方法。
該打疫苗的,到底是誰?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公開資料顯示,在存在狂犬病的區域,讓70%的犬類定期接種疫苗,就能夠使人間病例降至0。
“但我國的狂犬病防控情況非常特殊。這不只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馬志波說道。
截至2016年,我國仍然是受狂犬病危害最爲嚴重的國家之一,僅次於印度居於全球第二位。2022年,我國因狂犬病死亡人數仍居法定報告傳染病前5位。
在此背景下,2020年,我國犬隻的平均免疫率只有28.84%,貓的平均免疫率更低,僅爲17.25%。在一些狂犬病高發省份,平均免疫率甚至只有不到4%。
“說得不嚴謹一些,就是本應由犬隻打的疫苗,卻被人大量地打了。”馬志波解釋道,但我國動物數量龐大,總量估計在8000萬到1.3億隻,密度幾乎是狂犬病流行閾值的2倍。在農村地區,90%以上犬貓都是散養,很難對它們統一管理。
飼養人的防病意識同樣缺乏。一部分城市飼養人沒有主動接種疫苗的意識,認爲麻煩、費用高。農村地區,居民對狂犬病防治的知識瞭解也很少。
“動物用疫苗也難以廣泛應用。”馬志波表示,農村和偏遠地區接種點少,一些基層獸醫技術人員數量不足,技術有限,也影響犬隻疫苗接種的開展。”
認知錯位
根據嚴家新觀察,中國有着大量“恐狂症”人羣。
“恐狂症”,指的是因爲對狂犬病認知錯誤,從而產生強烈的恐懼感,伴隨強迫、焦慮、抑鬱等非正常精神症狀,部分人伴有行爲異常。馬志波在接診中就遇到過不少“恐狂症”患者。
對狂犬病的過度恐懼,源自對狂犬病的錯誤認知和錯誤宣傳。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狂犬病的潛伏期絕大多數在1年以內,超過1年的病例非常罕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的《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 版)》也明確提到,狂犬病潛伏期一般爲1-3個月,超過半年者佔4%-10%,超過1年以上者約1%。
據馬志波介紹,雖然有一些關於狂犬病超長潛伏期的報道,但這些案例往往缺乏確鑿的科學證據,可能存在誤判或其他因素,比如可能是再次暴露感染而不自知,或者將其他疾病誤診爲狂犬病等等。
專業人士表示,面對狂犬病防治,矯正觀念和犬隻管理應當雙管齊下。
首先,像“狂犬病超長潛伏期”“被動物舔過傷口一定會得狂犬病”這樣的誇張說法,應當被嚴肅處理,及時澄清具體情況。“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強科普,讓公衆正確認識狂犬病和疫苗,同時規範醫療機構的行爲。”嚴家新表示。
馬志波也表示,拒絕隨意擴大疫苗接種範圍、提高狂犬病診療技術、加強動物管理、建立檢測機制等措施,都能讓狂犬病得到有效防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被貓狗咬傷的人數約有4000萬。儘管如此,我國人間狂犬病發病人數及死亡人數呈現16年連續下降的趨勢。
“我們的暴露後預防措施是有成效的。下一步,就應當是積極推動大衆觀念轉變,推動從‘管人’到‘管狗’、從末端到源頭的轉變。”馬志波說。
(應受訪者要求,馬志波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