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指標”“證書掛靠”都是坑 警惕各種“求職陷阱”

正值春招季,近期,多地法院披露多起求職詐騙典型案件,揭示不法分子用“高薪”“內推”等噱頭設下“求職陷阱”,爲求職者敲響警鐘。

2023年7月,剛畢業的師範生邱某求職心切,輕信譚某“支付17萬元即可獲取上海浦東新區某學校教師編制”的承諾,支付錢款後卻遲遲未見入職通知,遂報警。經警方調查,譚某並無教育系統背景,其行爲涉嫌詐騙罪。2024年3月,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依法判處譚某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並處罰金。

廣東廣信君達(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朱耀華指出,此類案件中,不法分子常以“內部關係”爲幌子,通過僞造合同、虛構資質等手段實施詐騙。他提醒求職者:“若遇到‘付費入職’說法,須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覈實企業資質,同時留存轉賬記錄與聊天證據,及時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在跨省勞務中介領域,騙局屢見不鮮。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李某與江蘇徐州某人力資源公司負責人孫某勾結,謊稱可通過“內部渠道”安排醫院、機關單位崗位,通過僞造面試、工牌甚至勞動合同等手段,騙取180餘名求職者350餘萬元。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李某有期徒刑13年。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助理王羣表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職者急於求成、想走捷徑的心理,虛構身份和人脈關係,謊稱可以“走後門”、有“內部關係”等,以“辦事費”“好處費”等名義詐騙錢財。

王羣提醒,求職者應充分了解相關行業的准入標準和正規入職渠道。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有嚴格的錄用標準和規範流程,通常不會委託第三方機構或個人進行招聘。那些聲稱能提供“內部指標”的,絕大多數涉嫌詐騙。

近年來,職業培訓領域詐騙案件高發。2023年,上海某諮詢公司負責人吳某以“證書掛靠可獲高額兼職費”爲誘餌,僞造收益截圖、僱傭“托兒”,騙取學員課程費460萬元。

王羣分析說,此類騙局與普通民事糾紛的本質區別在於“行爲目的”的差異性。刑事詐騙案件中,行爲人從開始即無履約意圖,其目的在於非法佔有他人財物,通過虛構事實或服務騙取被害人錢財;民事欺詐可能存在誇大或隱瞞部分事實的情況,通常仍具有一定交易基礎。

法院經審理認爲,吳某等人通過製作虛假收益截圖、安排人員冒充客戶等手段,虛構不存在的“證書掛靠高收益”項目。經查,該騙局既無真實的合作單位,涉案人員也不具備實際履約能力。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日前以詐騙罪判處吳某等人有期徒刑9個月至11年6個月不等。

演藝行業的“收費陷阱”同樣需要警惕。2023年,表演系畢業生小美在應聘某影視公司羣演崗位時,遭遇以“保密費”“保證金”等名目實施的詐騙,損失數萬元。實際上,該公司並無真實拍攝項目。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陳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3年6個月以上有期徒刑。

王羣提醒,求職應聘過程通常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凡是在招聘過程中以報名費、服裝費、培訓費、體檢費、保證金、保密費等名目收取費用的,都存在詐騙嫌疑。他建議求職者通過企業官方網站等正規渠道覈實招聘信息,提高警惕,防範收費陷阱,注意保存相關證據,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警。

跨境務工騙局往往暗藏更大風險。2023年,求職者小王輕信“東南亞高薪酒吧工作”招聘信息,按約定飛抵雲南西雙版納後,在他人帶領下偷越國境,被帶至金三角地區某園區。小王發現,所謂酒吧工作實爲電信詐騙活動,若拒絕要拿5萬元“贖身費”。

因無力支付贖金,小王被迫滯留當地,在“老闆”安排下,通過虛構“高富帥”人設、編造“致富祕籍”等手段獲取國內網友信任,以“平臺漏洞”“充值提現”等話術實施詐騙。經查,其行爲導致多名國內受害人遭受財產損失。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小王有期徒刑1年3個月,並處罰金。

朱耀華建議有出國務工打算的人員,應選擇具有《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證書》的正規外派企業,還可撥打外交部12308熱線進一步覈實相關信息。

王羣提醒求職者,出國務工需謹慎,切勿輕信“高薪、賺大錢”等招聘噱頭,小心落入陷阱。

來自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檢察機關依法從嚴懲治各類求職詐騙犯罪,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各類求職詐騙犯罪4708人。

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發現,此類犯罪分子利用求職人員渴望“高薪”“穩定”工作的心理,精心設計各類“求職陷阱”。他們有的通過勞務中介機構或互聯網平臺發佈虛假招聘廣告,以誇大薪酬待遇爲誘餌吸引求職者報名,騙取定金等費用;有的僞造應聘場地、組織虛假考試、辦理虛假入職手續,進而騙取介紹費、培訓費等;更有甚者通過註冊正規公司、入駐寫字樓、在招聘平臺發佈信息、爲員工繳納社保等方式僞裝成合法企業,實則暗中從事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這些騙局令一些求職者蒙受經濟損失,甚至有人因此身陷囹圄。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求職者應當樹立“能力優先”的就業觀念,通過官方正規平臺投遞簡歷,對“低門檻高薪”“付費內推”等明顯有違常理的招聘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並通過工商登記等官方渠道覈實企業真實資質,切實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劉胤衡 記者 黃衝

2025年04月15日  07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