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家回應不宜祝“冬至快樂”:過度忌諱

12月21日17時20分20秒,太陽運行至黃經270°,中國將迎來2024年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

中國氣象局官網介紹,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冬至的“至”指的是極致,自此起,太陽在南半球觸底後轉而北歸,氣溫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同時,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爲北半球冬季的開始,標誌着即將進入寒冷時節。由此,民間也開始從冬至日“數九”計算寒天,流傳着“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的民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歌謠。

20日,九派新聞聯繫到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張成福,他介紹,雖然在北方一些地方仍然傳承了冬至的習俗,對其非常重視,像過春節一般過冬至,但現在大多數地方相較於以前,已經沒有那麼重視冬至了,基本上只將它看作一個平常的節氣而非節日。

對於在冬至日不宜祝福“冬至快樂”的說法,他說:“這完全是空穴來風,是一種過度忌諱,老百姓的生活不是能夠規定的,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表達。”

【1】今年是128年來最早的冬至,古代“冬至大如年”

九派新聞注意到,今年的冬至是128年來最早的冬至。上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是在1896年,時間是12月21日15時29分25秒;而下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將發生於2028年,時間是12月21日16時19分19秒。

爲何在很多人印象裏12月22日纔是冬至日,但今年的冬至日卻是12月21日?據《廣州日報》,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按照迴歸年計算的,一個迴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天,四個迴歸年是1460.9688天,而現行的陽曆(公曆),通常一年有365天,每四年爲一閏,閏年有366天,四年合計是1461天。

即同樣是四年,陽曆比迴歸年的時間長1天多,因此,對於同一個節氣,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滯後5小時或6小時,遇到閏年則要在此基礎上提前24小時。這樣,在日期上反映的是,同一個節氣在平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滯後1天;在閏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提前1天。這樣一來,同一個節氣的起始點就有3個不同的公曆日期,冬至在公曆的日期有12月21日、12月22日、12月23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既是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人認爲,冬至過後,白晝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陽氣開始上升,是個吉祥的好日子,甚至在漢初以前,冬至還被定爲一年的開端,也就是當時的新年,如同當今的春節,值得慶賀。

漢代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在這一天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代沿襲冬至習俗,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卷十中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到了明清時期,冬至日,皇帝在北京天壇舉行祭天儀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表達對上天和自然的尊崇之情。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特色,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爲過節食品。現在,一些地方有冬至宰羊、喫餃子、喫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喫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2】不宜說“冬至快樂”是空穴來風,老百姓願意怎麼說怎麼說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張成福告訴九派新聞,在古代,中國人最早劃分的節氣爲“兩分兩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尤其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也因此被認爲是最早被認識的節日。而後,這四個節氣成了“二十四節氣”系統的一部分,用以指導農事和日常生活。

“由於每個節氣間隔約15天,所以二十四節氣也曾作爲古代的時間制度,類似現在的月份,在中國人的歲時觀念中佔有重要位置。”他說。

張成福介紹,以前一到冬至,大家都知道這意味着開始真正進入冬天,要開始“數九”了,也預示着接下來白天會一天比一天長,“陽氣開始上升”,春天即將到來,大家也都會喫餃子。雖然北方一些地方仍傳承了冬至的習俗,對其非常重視,像過春節一般過冬至,比如萊蕪一帶的居民會在這一天祭祖。

“但現在大多數地方相比於以前,對於冬至已經沒有那麼重視了,基本上只將它看作是一個節氣而非節日,不少地方的人喫頓餃子就完事了,也不會舉辦一些儀式性的活動。而節日與習俗息息相關,一個節日的習俗少了也代表着大家對它的重視程度降低了。”他補充說。

談及爲何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時,張成福表示,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曆法的變更,二十四節氣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漸減弱,失去了曆法的功能,也漸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沒有那麼緊密了。“就像現在元旦和春節爲什麼這麼重要,就是因爲它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但現在二十四節氣中仍然保留着節氣和節日雙重身份的,就只有清明瞭。對於冬至,大家基本都以平常心看待了。”

他還認爲,傳統節日與地域文化密切相關,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因此在北方,尤其是黃河流域,對冬至等二十四節氣會更重視些,而後來發展的一些地區可能對冬至就沒有那麼重視了。

九派新聞注意到,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在冬至日不宜祝福“冬至快樂”。對此,張成福認爲,這種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是一種過度忌諱,“有些人爲了彰顯自己有文化才這樣說的,實際上老百姓的生活不是能夠規定的,他們願意怎麼說就怎麼說,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表達”。

記者:代夢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