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姚倩】國內現製茶飲行業正經歷深度洗牌。近日,蜜雪集團、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相繼披露2024年業績,“霸王茶姬”主體茶姬控股也於近日提交招股書,擬赴美上市。不過,在頭部茶飲品牌營收普漲的2024年,奈雪的茶卻陷入嚴重虧損,成爲行業劇烈分化下的典型“逆行者”。面對消費者趨於理性、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環境,這家曾率先上市的現製茶飲品牌,正經歷一場艱難的戰略重構與自我革新。
奈雪業績“掉隊”:從“第一股”到“虧損王”
2024年,上述5家茶飲集團共實現總營收超過558億元,然而,在這場看似紅火的盛宴背後,奈雪的茶交出的卻是一份令人唏噓的財報。該公司全年營收同比下降4.7%,淨虧損高達9.18億元,是五大頭部茶飲集團中唯一由盈轉虧的品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蜜雪冰城繼續穩坐頭部位置,以248.3億元的營收和44億元的年利潤領跑行業,霸王茶姬、古茗等品牌也均實現增長。其中,霸王茶姬成爲增速最猛選手,淨利同比增超2倍達25.15億元。茶百道則與奈雪的茶一同淪爲“難兄難弟”,去年茶百道營收同比下滑13.8%,淨利下降近六成至4.72億元。
在3月29日的業績會上,奈雪管理層披露了虧損的主要構成:其中閉店相關虧損1.6億元,另有3.2億元來源於歷史投資項目的虧損。
除了外部消費疲軟導致門店收入承壓,內部經營結構的失衡同樣暴露無遺。奈雪的茶管理層進一步透露,“公司接下來準備輕資產運作,保證現金流少、不動或是更高的基礎上去發展,若現金流非大額增加的情況下,不會去做更多的投資行爲。”
事實上,從2023年7月纔開始放開加盟業務的奈雪,一直堅持直營路線。直營模式雖然有助於品牌統一管理和品質控制,但在如今動輒萬店擴張的行業背景下,其高投入、高運營成本也使其在規模競爭中節節敗退。截至2024年末,奈雪全國門店數量僅爲1798家,遠低於蜜雪冰城的4.6萬家、古茗的9000餘家,市場覆蓋嚴重受限。
轉型自救:“輕資產”與“新店型”雙輪驅動
面對虧損與增長困局,奈雪的茶開始在戰略層面主動“剎車”。在財報中,該公司明確提出將實施“輕資產運作”,不再盲目投資、擴張,而是將重心轉向現金流穩健與門店質量提升。加盟業務亦收緊,2024年5月起基本停止新增加盟。
在渠道調整之外,奈雪的茶也試圖通過產品與店型創新重塑品牌競爭力。2025年3月,該公司推出的新店型“奈雪green”即一次重要嘗試,主打“低卡、健康、日常”定位,首店開業三天銷售額接近12萬元,瞄準的是都市白領“輕食+茶飲”的複合消費需求。
此外,奈雪也正嘗試通過差異化產品矩陣覆蓋更多消費場景,例如寫字樓、高頻午間時段等。“去年我們關掉了很多寫字樓門店,今年我們還會持續優化存量店,包括改造、換型、關閉。”奈雪的茶相關管理層表示,茶飲行業已從粗放式跑馬圈地進入“精耕細作”階段,門店模型靈活性與場景適應性將成爲決定成敗的關鍵。
不過,從直營轉向加盟、從大店轉向靈活店型、從城市商圈轉向多場景覆蓋——奈雪這一輪的戰略重構,仍需要時間檢驗。尤其在下沉市場愈發飽和、同質化競爭持續加劇的背景下,轉型難度不容低估。
行業博弈:加盟衝刺與單店內耗的雙重風險
奈雪的困局並非孤例,反映的是整個現製茶飲行業正經歷的劇烈變革。一方面,加盟模式仍是各大品牌迅速搶佔市場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門店密度過高與單店盈利能力下滑的矛盾日益凸顯。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蜜雪冰城在全球門店數超過4.6萬家,古茗達9000多家,茶百道8000餘家,霸王茶姬也突破6000家門店。相比之下,奈雪的茶擴張節奏明顯落後。此外,古茗、茶百道、霸王茶姬等品牌門店佈局重點下沉,古茗二線以下城市門店佔比高達80%,茶百道爲62.5%,奈雪僅爲29.4%。
門店密度提升,帶來的卻未必是效益增長。霸王茶姬在招股書中承認,其門店同店GMV增速已放緩甚至下滑;古茗亦指出單店GMV、售出杯數均有減少。茶百道更在財報中多次提及,過密佈局、供應鏈成本上升等對加盟商產生壓力。
消費者理性化趨勢加劇也給行業帶來變化,“價格戰”導致中高端品牌失去議價空間,也讓像奈雪這樣定位高端的品牌更難維繫高毛利優勢。即便蜜雪以單價6元的低價產品爲主,其毛利率卻逆勢增長至32.5%,超過了古茗和茶百道,進一步加劇行業“低價高效”的擠壓格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高歌猛進的新茶飲戰場中,奈雪的茶“掉隊”並非偶然。它在高端定位與直營模式的夾縫中試圖自證價值,卻一度陷入盈利困局。如今,奈雪選擇暫緩擴張、收縮戰線,或許是一種冷靜但理性的自我調節。然而,在激烈洗牌的2025年市場裏,誰能率先走出困境並重構增長路徑,仍需時間驗證。而奈雪的下一步,也將成爲觀察中國茶飲產業結構性轉型的重要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