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機構正遭遇業績“卡殼”,平均客單價從2021年的6800元降至2023年的4200元,高值產品只能短暫支撐收入,利潤空間被壓縮。
醫美機構經營能力面臨迭代,要做好精細化經營。從投入產出最大化、人力產出最大化出發,做好客戶分級、品類精選、員工培訓、服務標準化等工作,以效率制勝。
談及醫療美容行業,不少人覺得一些項目動輒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利潤一定很高。但在日前召開的第八屆全球醫學美容創新大會暨首屆中國醫美科普大會上,“利潤持續走低”卻成爲高頻詞。
這一判斷在幾家醫美上市公司財報中得到印證:瑞麗醫美2024年虧損5921萬元,公司歸母淨利潤已連續4年虧損;新三板華韓股份旗下有30家醫美機構,華韓股份稱,2024年預計淨利潤同比下降62%至74%;ST美谷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剝離房地產業務,開始了“中游切入,上游立足,下游卡位”的醫美生態集成商的場景化業務佈局,2024年度,該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3.2億元至4.5億元。
某連鎖醫美機構負責人表示,雖然客流量保持增長,但平均客單價從2021年的6800元降至2023年的4200元,高值產品只能短暫支撐收入,利潤空間被壓縮。醫美機構正遭遇業績“卡殼”。
在顏值經濟、悅己經濟越發興盛以及醫美技術愈加成熟的背景下,醫美行業利潤爲何走低?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原院長祁佐良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在經濟環境不穩定的背景下,醫美消費市場受到影響。二是醫美行業進入強監管時代,淨化行業生態的同時,部分醫美機構也暴露出運營問題。三是醫美運營模式面臨挑戰,隨着一衆MCN機構入局醫美,醫美機構獲客成本增高。
據瞭解,醫美行業常見的獲客方式主要包括直客模式和渠道醫美。直客模式下,醫美機構通過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吸引顧客到院。而渠道醫美依賴與美容院、美髮店等第三方機構的合作,通過佣金分成的方式獲取客源。“渠道醫美引導消費者到醫美機構消費後,收取回扣較高,醫美機構利潤較低。”祁佐良說。
近幾年,多部門聯合執法,嚴格監管整頓醫美市場秩序,在政策指引和行業引導下,積極加強醫美行業自律已成主旋律。專家建議,醫美機構要關注品牌美譽度,多方努力推動行業逐漸向規範化發展。
一位醫美從業者表示,醫美機構經營能力面臨迭代,要做好精細化經營。從投入產出最大化、人力產出最大化出發,做好客戶分級、品類精選、員工培訓、服務標準化等工作,以效率制勝。
不少醫美機構開啓技術創新。中國醫藥新聞信息協會醫美產業分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劉景濤表示,創新發展可以聚焦四方面:一是技術驅動創新,大力推動基因科技、智能設備、生物材料等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持續提升醫美服務的技術含量和安全性;二是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通過數字化工具、智能供應鏈和大數據平臺,打造高效透明的醫美生態系統,實現精準服務與全鏈條管理;三是產業規範化與標準化,在政策引導下,建立行業標準,確保技術創新的同時保障消費者權益;四是提升品牌IP影響力,加快品牌塑造和市場推廣,進一步提升醫美服務的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