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主動篩查與新技術應用 我國有望加速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日前,經國務院批准,九部門聯合發佈了《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24—2030年)》,爲我國結核病防控工作制定了明確的路線圖。作爲結核病高負擔國家,我們該如何落實這一規劃,實現終結結核病的目標?

12月8日,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的“策略技術升級,終結結核病有望提速”媒體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表示,要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強化主動篩查、儘早發現患者是重要途徑之一,隨着新技術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國應強化結核病主動篩查,加強重點人羣早發現、早治療,加速推進終結結核病的目標。

我國結核病防控形勢嚴峻 應強化主動篩查與預防性治療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慢性傳染病,如果病人感染的結核分枝桿菌對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抗結核藥物產生了耐藥性,即爲耐藥結核病。

“在我國,平均每2分鐘就會發現3名結核病患者,不到3小時就會發現1例耐藥結核病患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結控中⼼主任趙雁林表示,我國結核病防控的形勢仍不容樂觀,每年新發結核病患者約74.1萬人,每年新發耐藥結核病2.9萬人,位居全球結核病高負擔國家第三位。

“結核病50%-70%的傳播是發生在診斷之前。”趙雁林說,如果能夠儘早發現患者,就能大大降低結核病的傳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結控中⼼副主任張慧介紹,現有監測數據顯示,2018至2022年,我國肺結核患者延遲就診的中位數爲29天,而從首次出現症狀到就診超過14天的患者延遲率約爲60%。除了延遲就診患者,還有大量未被發現的無症狀結核病患者也會加速結核病傳播。

世界衛⽣組織駐華代表處技術官員陳仲丹介紹,全球的一項文獻綜述顯示,大約82%的結核病患者沒有持續性咳嗽,62.5%的患者沒有咳嗽症狀,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典型,一方面患者就不會去就診,另一方面,臨牀醫生也不會懷疑結核病,因而導致就診和診斷延遲,以及漏診。

陳仲丹分享了一組數據:2023年全球結核病估計發病人數和當年新診斷結核病患者報告數之間有260萬缺口,正是這巨大的缺口尚未被發現,導致如今全球結核病發病率居高不下。而在中國,這一缺口自2019年以來有一定的比例上升,2023年在估計發病者中有將近20萬未被發現或報告,需要我們加大篩查力度,進一步縮小這一缺口。

陳仲丹認爲,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系統性結核病篩查對應對病例延遲診斷、提高結核病檢出率減少結核病傳播都具有重要作用。“結核病系統性篩查是指在預先確定的目標羣體中,通過評估症狀和使用檢測、檢查或其他可快速應用的程序,系統地識別有結核病疑似患者。因此,系統性篩查並不是廣泛的人羣篩查,而是強調在既定人羣中強化篩查。”

哪些人羣有必要進行系統性結核病篩查?陳仲丹介紹說,世界衛生組織強烈推薦,肺結核患者的家庭和密切接觸者、HIV感染者、暴露於硅塵的礦工、監獄犯人等四類羣體要接受系統性結核病篩查。除了上述四類人羣,根據地方流行水平、流行特點的不同,結核病流行率大於等於0.1%的地區尋求醫療服務者中有結核病風險因素(如營養不良、糖尿病、既往結核病史、慢性肺病等)、以及結核病流行率大於等於0.5%的地區中的普通人羣等羣體有條件也應進行結核病系統性篩查。

陳仲丹認爲,當系統性篩查與預防性治療‘雙管齊下’,其對於結核病防控的效果是最佳的。“所謂預防性治療(TPT),是指向被認爲可能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TBI)並有結核病發病風險的個體,按預定的療程服用一種或多種結核病藥物進行治療,以減少這種風險。在高風險人羣中進行的預防性治療和系統性篩查具有很高的重合性,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強烈建議將系統性篩查和預防性治療進行整合干預。”

使用新技術、強化資金保障  我國有望加速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

實踐證明,主動篩查能夠減少診斷延遲和改善治療效果,降低結核病的社區傳播風險。

陳仲丹介紹,前不久一篇對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地區通過大規模胸片X線篩查開展肺結核病主動發現的研究顯示,大規模篩查對於降低結核病發病率是有效果的,篩查改變了該地的結核病的流行軌跡,單次高覆蓋率的篩查不僅顯著提高了病例的發現率,還加速了篩查後結核病發病率的下降。

在我國,通過主動篩查措施,一些地區在防控結核病方面成效顯著。張慧介紹,新疆在2018年新發病例快速升高後逐漸下降,目前全國主動發現病例佔比爲3%—5%,而新疆所有的新發患者中,30%以上是主動發現的。雲南作爲結核病高負擔地區,通過主動篩查等多種措施綜合施策,其疫情較2005年下降超過了30%。

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結核病防治所所⻓李進嵐介紹,2023年,貴州省一共篩查了257萬老年人和144萬的學生,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患者登記數較2022年上升了36.68%,學生患者登記數較2022年上升了14.25%。此外,通過胸片篩查,還發現了一些慢阻肺等疾病的患者,相當於一張片子發現了多種疾病。

不過,趙雁林也提出,強化主動篩查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困難,比如在偏遠地區組織篩查難度高、人員培訓和經費需要更多資金支持等問題。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桓世彤認爲,新技術的應用將有助於患者主動發現範圍的拓展,進一步降低篩查的成本。他談到,新冠疫情之後,中國的診斷行業快速發展,比如目前基於舌拭子標本的分子檢查技術相較於目前痰標本分子診斷技術價格大幅下降,未來這一技術如果能得到廣泛應用,將大大提升主動篩查的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益。此外,如今熱門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結核病篩查中也大有可爲,“通過AI可以輔助診斷,也可以更精確地劃分篩查人羣,結核病熱點地圖分析是目前全球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桓世彤說。

陳仲丹也強調了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方案的使用。他表示,隨着越來越多新工具、新技術和新方案的出現,我們要應對產品註冊和監管、籌資、國家技術指南、能力建設和服務對象動員等方面的障礙,加快落地進度。

主動篩查工作的推進離不開資金保障。陳仲丹提出,下一步,我們要在經費籌措和撥付方面保證主動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的費用。桓世彤提到了印尼的案例,新一屆印尼政府將結核病防治放在了國家要快速推進的七件大事中,並且在原國家結核病經費基礎上又批了三年5億美元的經費,經費投入相當於此前的10倍。此外,印尼政府還獲得了世界銀行3億美元貸款,通過多方籌資保障了結核病防控的經費投入。

桓世彤介紹,蓋茨基金會也與國家疾控局開展了一個關於主動發現和篩查的新項目,旨在探索建立一種應用創新技術並符合成本效益的模式,在高流行地區開展患者主動發現和社區篩查,並探索在低流行地區如何快速實現2035年終結結核的目標。

張慧認爲,在強化患者發現方面,我們要織密醫療機構就診人羣、體檢人羣、重點人羣、重點場所和重點地區這“5張網”,根據其不同的特點採取不同的主動篩查措施,“這‘5張網’就是我們下一步提高患者主動發現的抓手,哪一張都不能缺。”張慧說。此外,主動篩查也離不開健康教育和衛生機構能力的提升,我們要提升全民結核病防治素養和提升醫療衛生機構診斷識別意識和能力。

“目前,經費不足仍然是全球終結結核病流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此外,大量結核病患者爲低收入羣體,如何通過社會保障消除患者診療導致的災難性支出也是當前面臨的挑戰。中國有實現終結結核病流行所需要的體系、資源、能力、以及組織保障。”陳仲丹表示,保障充足的經費投入、實施循證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完善社會保障、以及動員廣泛的多部門和社會參與,中國將邁向實現終結結核病流行的目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