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近日,一份名爲《關於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的文件正式發佈,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場景培育開放”進行系統性部署。在11月10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國家將在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等關鍵領域分批次推出應用場景項目清單,並圍繞建設綜合性重大場景組織實施若干重大項目,爲新技術、新產品提供“試驗場”,爲新興產業發展裝上“加速器”。
李春臨在會上解釋了“場景”的重要性。他指出,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在誕生之初,由於缺少“第一個喫螃蟹的人”,常因應用案例少、效果缺乏數據驗證而面臨市場準入障礙,導致“英雄無用武之地”,創新成果難以從“書架”走向“貨架”。場景,正是爲這些新興事物提供一個具體的應用和驗證舞臺,加速其產業化進程。通過場景培育和開放,將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優化新業態新領域的發展環境,加快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此次《實施意見》的落地,已在多個前沿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在數字經濟領域,元宇宙、虛擬現實、智能算力及機器人等技術的應用場景正在被積極探索。在安徽合肥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數據採集訓練場,數十臺機器人在工業生產、家庭服務等真實場景中進行集中訓練,通過物理仿真和大數據建模技術,大幅縮短研發週期並降低試錯成本,加速從“實驗室算法”到“真實場景落地”的跨越。

同時,《實施意見》提出推動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應用。在合肥駱崗公園,涵蓋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示範場景正在建設,旨在培育低空經濟、水上物流等新業態。專家認爲,這類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前景的場景,需要從技術突破、基礎設施、制度監管到商業模式進行全鏈條佈局,蘊含着巨大的市場潛力。
尤爲值得關注的是,《實施意見》明確鼓勵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主動開放主業領域場景,吸引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這被視爲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放寬了重點領域的投資准入限制,將給市場帶來大量的新機遇。例如,國家電網已開放其無人機智能巡檢技術實驗室,吸引民營企業共同研發前沿技術,開拓全新市場。在礦山領域,國家也正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新技術與傳統開採技術的融合,實現全場景智能化。
業內專家普遍認爲,通過這種場景驅動的創新模式,能有效促進技術從可用走向好用與耐用,加速實驗室裏的“青苗”結出產業化的碩果,爲產業發展開闢新的增長空間。(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