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之路:作家劉國強談創作與家國情懷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著名作家劉國強在環球網的訪談中分享了他的文學之路和作品背後的故事。

劉國強表示,他的文學熱情從小就開始萌芽。這種熱情最初是作文在學校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和認可,這種初步的肯定和激勵爲他之後的文學創作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在中學時期遇到了一位對他影響深遠的班主任老師——蔣光復。蔣老師寫作技藝高超,當時在報紙上開設了散文專欄,這也無疑對劉國強的文學興趣產生積極影響。他強調不斷學習和守正創新是自己在文學領域取得成就的關鍵。劉國強的作品不僅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可,還榮獲國家級“駿馬獎”和省部級文學獎項,他表示,這些榮譽得益於對文本的重視和創新,以及對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啓示。

艱苦中的家國奮鬥之歌

談及《羅布泊新歌》的創作過程,劉國強講述了他在羅布泊腹地的深入採訪經歷,曾經四闖羅布泊並冒險去了樓蘭故城。他描述了羅布泊的艱苦環境——千里無人區,沒有水、沒有路、沒有電,沒有生命,甚至一棵草都沒有。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羣年輕人秉承着家國情懷、奮鬥精神和科技報國精神,爲國家的鉀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全國時代楷模李守江帶隊的他的團隊,不僅在開發中國缺少的鉀肥中,在條件惡劣的羅布泊千里無人區忍受喝不上水、喫不上蔬菜、洗不上澡、住地窩子、乾重體力活、搞科學研究,時常克服常人難在想像的困難,在“一天中經歷雨雪冰雹陰晴沙塵暴”極端天氣,成爲喫苦耐勞、艱苦奮鬥、勵志前行的楷模。還在鉀鹽產品開發、設計和創造機械設備上開拓創新,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工業大獎,成爲解決國家難題,讓中國農業挺起脊樑、爲中國糧食豐收作出卓越貢獻的典範。

《羅布泊新歌》通過新穎別緻的結構設計,全景式地展現了羅布泊鉀肥事業的發展歷程。第一層結構,分爲起承轉合四個大部分。第二層結構分爲十二歌,也就是通常的十二章。第一歌……第二歌,用“歌”代替“章”。第三層結構,每一歌的結尾,用“間奏”表現。第四層結構,有前奏和尾聲。

每一章都以羅布泊鉀肥工廠青年工人樂隊原創歌曲的歌詞作爲前奏,以此與內容相吻合,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談到《羅布泊新歌》傳達的信息時,劉國強強調了家國情懷、奮鬥精神和科技報國精神。他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向讀者傳達創業者們在羅布泊的艱苦環境中,依然堅守家國情懷,以奮鬥精神和科技力量報效國家的感人事蹟。他強調,在當今世界,糧食既是民生物資也是戰略物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前提下,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羅布泊的鉀肥事業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也希望通過這部作品激勵更多的人秉持奮鬥精神,爲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文字鑄就工業報國熱血傳奇

劉國強的新作《大船》,這部作品以大連造船廠爲藍本,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有着120多年曆史的老牌企業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奮鬥歷程。講述了這家老牌企業一代一代接力奮鬥,傳承“大船精神”,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講述生動感人的故事,推出這個鮮爲人知的羣體。他們以實幹興邦爲主線,持續鑽研科學技術,勇於拼搏奉獻,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和技術突破,決不固步自封,決不滿足於現有成績,而是登高遠眺、全面佈局:製造一代、儲存一代、研發一代,拼力搶佔世界產業制高點,在全球激烈競爭實現產業報國的偉大理想。

劉國強表示,《大船》不僅是一部描述工業發展的作品,更是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體現。他解釋說,書名“大船”寓意着中國正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必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國工業的力量和決心,以及中國人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付出的努力。

在談到這部作品的創新之處時,劉國強強調了文字的溫度和微觀細節的把握。他表示,在當今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的時代,有些作品過於冷靜和邏輯化,缺乏情感的傳遞。因此,他在《大船》中力求每個文字都是熱的,能夠勾起讀者的內心共鳴。同時,他也在大氣磅礴的敘事中穿插精微的細節,使得作品既具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又不失細膩的人物刻畫。

此外,劉國強還談到了他在處理熟悉和陌生關係時的創作心得。他表示,在工業題材的創作中,會遇到很多專業術語和生產線上的細節,這些內容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因此,他在寫作過程中力求準確且簡潔地表達這些內容,同時將其熟悉化,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工業題材的專業性,又能沉浸在富有文學性的敘述之中。

對於作品的風格和閱讀體驗,劉國強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爲作品應該既抒情又嚴謹,既浪漫又樸實。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文學的浪漫氣息,又能體會到嚴謹的邏輯思維。同時,他也強調閱讀要有代入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感動、有所思考、有所啓示。

當代報告文學承載重要使命

劉國強認爲,報告文學以其獨特的真實性和表達深度,在新聞和虛構文學之間佔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向記者強調,當代報告文學的任務繁重,使命艱鉅。他指出,儘管新聞報道迅速且及時,但它在深度和廣度上無法替代報告文學。同樣,虛構文學雖然具有想象的空間,但無法替代報告文學在反映現實、挖掘深度方面的作用。因此,報告文學在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和文化力度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報告文學是思想與藝術真實相結合的獨特文體,肩負着特殊使命。

談及未來報告文學的發展,劉國強表示,好的報告文學作品應該既好讀又時尚,能夠深入人心。同時,在某個(包括羣體)人物或行業、某個方面的深入表達和敘述,既有文學價值,也有參照價值。他認爲,這樣的作品將區別於快節奏的新聞和碎片化的網絡內容,不僅具有當代意義,還將擁有深遠的歷史價值。

在推薦當代報告文學作品時,劉國強列舉了多部經典之作,如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何建明的《落淚是金》、徐建的《東方哈達》、王宏甲的《中國教育風暴》、齊邦媛的《巨流河》等。他認爲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報告文學的屬性,更在真實人和事的基礎上展現了深刻的思想內涵。

此外,劉國強還分享了閱讀對他個人創作的影響。他表示,閱讀是創作的源泉之一,自己每天都沉浸在閱讀中,年閱讀量達到數百萬至千萬字。他特別提到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米哈依爾·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對他的深刻影響,並表示這些經典作品不僅敘事技巧高超,而且語言和人物刻畫優美,是長存的文學瑰寶。這些作品在文字表達和情感傳遞上都有獨到之處,對他的創作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劉國強認爲,閱讀爲創作營養源,也似加力彈簧和加油站。在人類浩若繁星的文學經曲著作中,推薦《靜靜的頓河》《追憶逝水年華》《壞女孩的惡作劇》《發條橙》《瓦爾登湖》《羅布泊新歌》。

展望未來文學創新之路 不斷突破與探索

劉國強談到了目前創作中的困境。他表示,雖然閱讀和研究創作的過程不斷帶給他啓發,但實際操作中仍會遇到各種難度。尤其是在把握敘述與感動的平衡上,他坦言這是一個持續的挑戰。他認爲,敘述語言在細節上的處理非常關鍵,既要保持語言的規範性,又要能夠觸動人心。事業開闊和閱讀面的廣泛讓他更加清楚地看到其他作家的優點,但將這些優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卻是一項挑戰,既不重複自己、又不重複別人的文本創新,更具挑戰性。他特別提到了在敘事中如何感動人心的部分,具有自我辨識度的敘述和在繁多的細節描述中深度感染讀者,總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表示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摸索和實踐的過程。

談及未來的創作規劃,劉國強透露,他目前主要以報告文學爲主,但也有小說和散文的創作計劃。他特別提到了對人體學的興趣,計劃以人體爲載體,通過重新構思故事和思想,創作一系列散文作品。此外,他還關注自閉症題材、精神病題材的文學創作。已經深入多家精神病院採訪或較長時間的“沉浸式”體驗生活,試圖通過深入體驗和觀察,挖掘人物背後的精神關聯和人性因素,希望通過這組作品讓更多人關注、關愛、關懷這一特殊羣體。

在文學創新方面,劉國強強調了結構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爲,結構不僅是形式,也是內容的一部分。通過改變作品的結構,可以爲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同時,他還計劃嘗試多文體交融的寫作方式,將兒童文學的純真、散文的開闊視野、詩歌語言的精美、小說的敘述技巧、影視劇的跌宕起伏的懸念及波雲詭譎的情節,以及音樂和繪畫的美學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最後,劉國強提出了從題材主旋律向人性主旋律邁進的創作理念。他認爲,人性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主題,不分國別、種族、性別、官位和行業,每個人都有善惡同體的一面。通過深入挖掘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可以創作出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的作品。同時,他也強調要同時展現人性中的惡與善,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人性的複雜與真實。

劉國強的分享不僅展現了他對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和深厚底蘊,也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瞭解報告文學創作背後複雜性和挑戰性的窗口。我們期待他未來能夠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爲讀者帶來更多的文學享受和思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