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有一位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國學講師——敬鴻章,他不僅是上海作家協會會員,還是一位筆耕不輟的青年作家。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環球網公益頻道記者有幸採訪了敬鴻章在與他深入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進一步瞭解了他的成長經歷、教學理念、文學創作以及他在多元領域的探索和實踐。
環球網公益頻道: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特別是與文學和國學相關的部分。
敬鴻章:我出生於四川綿陽。四川是一塊文化寶地,當地流傳着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我從小就聽說司馬相如、劉備、關羽、張飛、李白、杜甫、陳子昂、三蘇等人的故事,小時候特別喜歡李白、蘇軾和諸葛亮。印象中我與文學和國學結下的緣分大概有三個階段:
啓蒙階段:爺爺的書櫃
爺爺很愛讀書,他的書櫃裏有很多圖書。大概有幾大類:最多的是小說類,四大名著、七俠五義、《狄公案》《包公案》《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等;其次是連環畫,連環畫有各種題材,不過大多都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特色,如《聊齋志異》《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小兵張嘎》等;再有就是時政類,當時很多的語錄、文選、學習資料等;然後就是詩詞文學類,當時我從爺爺的書櫃裏翻到幾本《對聯大全》《對聯故事》《唐詩三百首》,對聯故事看得津津有味,就從裏面大概瞭解了平仄、對仗的知識,後來讀《唐詩三百首》,就很容易。爺爺的書櫃裏還有不少中醫古籍,小時候還讀過《湯頭歌訣》《本草綱目》,感覺很有趣。
鞏固階段:老師的督促
小學時,老師佈置作業要練習寫字。一開始,我就抄寫“成語”,買了一本《成語詞典》。後來又擴展爲抄寫《唐詩》《宋詞》,之後就是抄寫《論語》《禮記》《孟子》等書籍。初中階段,尤其對國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那時候開始閱讀、背誦一些經典的段落,如《論語》《孟子》《唐詩宋詞》等。背誦一是因爲喜歡,二是因爲寫作需用。
堅定階段:外公的期望
我上初中那一年暑假,外婆、外公、爺爺同年去世,家裏陷入十分沉悶痛苦的氛圍。外公去世後,我們去他單位整理遺物。我記得那會兒在書店買了一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拿在手上,外公單位裏一位大爺看到了,就半開玩笑問我:“你看了這本書,知道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嗎?是用煤炭還是鐵礦啊?”我當即就回復那位爺爺,說:“這本書說的是‘鋼鐵般’的意志是怎樣煉成的,不是真的鍊鋼。”大爺聽了,有些震驚,隨即感嘆了一句話:“吳大爺這孫子會讀書,可惜他以後再也看不到了。”這話讓我有些難過,也讓我想起外公曾經的鼓勵,因此後面在學校裏讀書更勤奮了。
後來在高中,對國學和寫作興趣更濃厚了。那時在宿舍裏悄悄背誦《孫子兵法》《史記》《呂氏春秋》《論語》《古文觀止》《資治通鑑》等,養成了背誦的習慣。後來到大學一直堅持背誦,積累了不少經典。
碩士畢業原計劃到國外念博士,後來因爲母親身體不好,就留在國內,選擇了國學教育與寫作。做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事。
從2011年開始,就一直堅持着做國學教育相關的工作,也創作故事、劇本,撰寫論文、點校古籍等,直到現在,仍在堅持。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爲何選擇“林山”和“鴻壬”作爲筆名?這些筆名背後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或故事嗎?
敬鴻章:這兩個筆名,一個是理想,一個是期望。“林山”是山中有林、林中有山,代表自然、純粹、沉穩與厚重。嚮往山林、追求自然是傳統文人的一種理想生活。我寫作的不少詩詞以及創作的故事,很多靈感都是來自山林間,所以叫“林山”。“鴻壬”就是“洪任”,是一種重要的責任。我覺得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責任重大。我主張“學以成人”,“成人”是學習的極高追求。我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到,還不一定能擔起教育重任,因此就把“任”去掉“人”旁,留下一個“壬”。提醒自己教育和文化之路遙遠,責任重大,要堅定地走下去。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從事國學教育多年,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敬鴻章:我一直堅持的教學理念是“學以成人”,學習是爲了養成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品德圓滿、智慧高尚的個體。爲了實現這個目的,我確定的教學方法就是六個字:“趣味、互動、啓發”。國學經典很多文本比較難懂,尤其對於孩子們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把內容灌輸給孩子們,很多孩子會因此磨滅了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過程中,先注重保護孩子們的興趣,因此講課時,總是會用趣味的故事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有了興趣之後,就會參與互動,變被動的學習爲主動的參與,通過互動的問答,引起孩子們對於問題的思考,從而啓發孩子們培育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環球網公益頻道:在您看來,國學教育對現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敬鴻章:國學教育對現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相信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見仁見智。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概括爲八個字:“立根、靜心、廣博、療愈”。現代社會中我們活得着急,匆匆忙忙,節奏快,導致我們根基不穩,國學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我們可以立定本根,讓我們心有歸屬感,有歸屬感纔有方向感。其次,國學教育可以讓我們學會靜心。再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悠久的歷史爲我們積累了厚重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能很好地開拓我們的眼界,讓我們變得廣博。最後,就是療愈,在國學中有很多經典,可以療愈身心,爲孩子們積澱深厚的文化修養,讓孩子們的身心得到開解,心靈變得健康。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是如何將國學知識融入您的作品中的?比如《讀故事,學古詩》和《國學經典,日積月累》等。
敬鴻章:知識要融入故事,對作者是極大的挑戰。這裏面要考慮很多問題,比如“興趣問題”“合理性問題”“情節問題”“教育問題”。每次寫作故事的時候,我都從這幾個角度考慮。首要考慮興趣,然後是故事的合理性、情節的趣味性以及最後要傳達的教育意義。我用的方法,先是充分閱讀詩詞,根據自己對文化的理解,選擇出教育點;然後圍繞教育點,設計情節。設計情節,需要發揮極大的想象力,要有趣、好玩,能吸引孩子們,還要融合知識點,這一步,想象力和知識積累是關鍵,能調動的材料越多,想象力會打開越大。例如我在寫《國學經典,日積月累》時,設計了一個故事“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時腦子裏調動了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調動了傳統童話中的故事情節,把神獸和童話情節一結合,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故事。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的作品中有很多與孩子們互動的元素,您是如何保持與孩子們的溝通和連接的?
敬鴻章:與讀者互動,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作品的保鮮劑。我加入互動元素,有兩個重要的來源。第一個來源於我日常的教學,我長期處在教學一線,深知讀者需求,所以就常常把我在日常教育中關注到的問題,互動元素,融於自己的作品當中;第二個來源,在於我自己的閱讀所得,我長期保持讀書的習慣,讀書開拓我的思路和眼界,也讓我一直有很多好玩的問題和思路,我就常把這些問題融入創作裏面,既讓作品好玩,又讓作品有教育意義。通過聯想,將故事形象和問題聯繫在一起,創造特別的形象。
環球網公益頻道:請您介紹一下您的代表作《中華運動小健將》的創作背景和靈感來源。
敬鴻章:中福會出版社編輯老師有一個關於中華傳統運動項目的選題,邀請我寫一個關於投壺運動的故事。投壺運動在我國曆史上源遠流長,尤其是在宴飲場合,既能佐酒,又能活躍氛圍。我思考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三個靈感。第一個靈感就是這個故事有個“壺中世界”,大家看不到壺裏,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想象力可以騰飛的地方,所以我重點打造壺中世界;第二個靈感,來自於孩子們的喜好——煙火。煙火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東西,所以用煙火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第三個靈感,來自於傳統故事。傳統故事中說“鳳凰涅槃”,鳳凰每五百年把人間的苦難帶走,隨着烈火燃燒,洗淨苦難。我設計了鳳凰形象,用意在於暗示讀者,好的運動可以解除人心中的苦難。環球網公益頻道:《中華運動小健將》榮獲2023年度桂冠童書·知識讀物類獎項,您對此有何感想?
敬鴻章:關於獲獎,一是意外。二是激勵。獎勵獎勵,獎也是勵,獲獎以後,最大的感覺就是創造更多更經典的作品,以饗讀者,推動文化的進步,讓更多的孩子瞭解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傳承中國文化。
環球網公益頻道:除了國學教育和文學創作,您還在古典文學、文化、經典教學;家庭教育;地方文旅等領域深耕細作。能否談談您在這些領域的實踐和成果?
敬鴻章:我在朋友的支持下創辦了一家國學書院上海慧山學堂,專注解決青少年的國學教育問題,那時候是純公益的學堂,目的就是爲了推廣青少年國學教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禮儀的問題、心理的問題、習慣的問題、課程結構問題。於是我們又開展家庭課堂,讓家長們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掌握孩子的心理、習慣、脾氣、性格以及適合學習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在與家庭接觸的過程中,有些家庭關注家風家教的問題,因此我又關注家風、家教問題,關注家庭的來歷、家風、家教方法,因此就在學堂內形成了“個人——家庭——家風”這樣的課程體系模式。
我們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研究地方文化。因爲我研究生專業是“江南學”,受專業研究思路啓發,致力於培養本地化的人才,既有全局觀念、又有本地觀念的綜合性人才。我帶領團隊研究地方文旅特色,挖掘文化重點以及文化要素,再將文化要素與文化特點呈現出來。啓發孩子們愛家鄉、愛土地,孩子們愛家鄉、愛土地之後,就會更愛這個國家的大好河山。後來我在充分挖掘常熟虞山的旅遊資源以後,創辦了常熟虞新書院,做中國經典教育以及江南文化教育,並且聯合常熟市文體旅局、虞山風景區展開教育培訓、文創設計,用文化爲當地文旅賦能。
環球網公益頻道: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您認爲閱讀國學經典和文學作品對現代人有哪些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它們如何幫助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敬鴻章:國學經典和文學作品,對現代人來說,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我個人覺得在於“認識生命,找回自我”。我讀儒家四書、五經,常常思考生命、責任、自我等問題,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爲有確定的奮鬥目標,因此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與時間,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實踐當中,做到知行合一,又將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的啓發,重新運用到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在疲累的時候,大家迴歸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這樣就能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很多煩惱和憂愁都能隨之解除。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在國學和文學創作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能否給讀者們推薦一些您認爲值得一讀的國學經典或文學作品?並簡要說明推薦理由。
敬鴻章:推薦書是一個難題,我一直主張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有自己閱讀興趣所在的地方,叫做“性之所近”。其實先讀自己“性之所近”的書最好。在推薦之前,我想先跟讀者們談一談我讀古書有幾個體會。第一,讀書要有系統,千萬不能片面、斷章取義,所以最好要層層深入;第二,讀書要聯繫時代,知人論世,古人寫書都是圍繞社會現實展開的,不是爲了寫書而寫書;第三,讀書要聯繫當下,我們讀書要帶着問題閱讀,今天的閱讀是爲了更好地解決我們當下遇到或者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蒙學階段:5-8歲適合。
古詩啓蒙:《入學準備課堂——讀故事,學古詩》《入學準備課堂——國學經典,日積月累》,配合《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
文化故事:《奇奇妙妙國寶故事屋》《中華運動小健將》《論語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
儒家經典:《論語》《孟子》。
教學階段:9-12歲適合。
歷史經典:《史記》《漢書》《三國志》。
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詩經》。
中國的經典浩如煙海,要挑書誠非易事,以上幾本,有些短小、有些是大部頭,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挑選閱讀。
環球網公益頻道:在您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書籍對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您的創作和教學理念的?
敬鴻章:我想“四書”“詩經”對我產生的影響很大。儒家教會我做人的規範,有些雖然現在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一直在努力。我常常也把裏面一些普世的價值,比如仁義禮智信等思想,融合到我的創作當中,還有就是因材施教等理念,我都用在我的實踐當中。
然後就是“老莊”,老子教我從全局角度來思考問題,我看問題,看得全面,思考得深入,得益於老子中悟到的思維方法。莊子教我逍遙,我能夠看淡很多問題。
再有就是《史記》《資治通鑑》,我讀這兩本書,常常動情,身臨其境感受到古人的心靈,所以我在寫作時,也常常學習這兩本書,要讓故事入情入理。
環球網公益頻道: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國學的讀者,您建議他們應該如何入門?有哪些必備的國學知識或技能需要掌握?
敬鴻章:要學國學,要想入門,我想最重要的不是知識的部分,而是心理的部分。
第一,堅定。要入門,必須要堅定,半途而廢,就不容易學成。
第二,共情。要入門,必須要共情,設身處地理解古人所說,更容易懂其中的內容,也不會存偏見。
第三,靜心。要入門,必須要靜心,不可浮躁,浮躁之後很多內容讀不下去。
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入門,先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不要因爲困難就放棄,要學會靜心、共情,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我有幾個常用的方法:
第一,讀。我堅持每天讀經典,給自己定計劃,按照計劃完成。
第二,誦。好的段落,我經常要誦讀出來。
第三,抄。我會把經典的地方,抄寫下來。
第四,默。默寫自己背誦的段落,當作複習和練字。
剛入門的讀者,可以採用讀、抄的方法,漸漸就會發現自己的心越來越靜,理解也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