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王計兵,一位身兼外賣員和詩人雙重身份的創作者,在繁忙的外賣工作中尋找生活的詩意。他的成長經歷豐富多樣,從事過多種職業,最終在城市中打拼出一片天地。他的詩歌創作起源於對生活的反思,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他的作品以樸素真實見長,將生活經驗融入詩歌,讓更多人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王計兵向環球網公益頻道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歷,鼓勵大家在平凡生活中發現美好,用詩歌表達對世界的熱愛和思考。
環球網公益頻道:是什麼啓發了您從事詩歌創作?
王計兵:我應該是典型的60後農民工的一代。從80年代起,我就開始不斷流動於各個城市,在工地之間來回穿梭。隨着視野的不斷開闊,我也在不斷改變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想法。幾十年來,我做過十幾種工作,從擺地攤、撿破爛、買水果,到開商店以及兼職外賣員工作。
簡而言之一句話,我就是想通過不斷努力,不斷把日子過好,把生活過得越來越有希望。事實也的確如此,儘管我沒有多少文化功底,也一直從事着一些繁瑣的體力勞動,但是我們仍然在城市之中不斷打出自己的天地。我在城市裏買了自己的住房,有了自己的小商店,作爲事業的基礎,同時兼顧着外賣員工作。
至於寫作,也恰恰起源於我從事農民工之後,對於生活和生命的反思。當一個人脫離了學生時代進入社會之後,受着生活環境的不斷影響,就會產生很多新思考。爲了給這些思考,甚至說是思想尋找一個歸宿,我就喜歡上了閱讀,進而從閱讀之中受到了啓發,開始了文學創作。準確地說,我是從1988年開始創作的,詩歌是經過了多次的創作轉型,從寫小說、寫散文、寫隨筆,到2009年纔開始正式接觸到現代詩歌。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在詩歌創作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挑戰和困難?您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王計兵:我時常形容自己的詩歌寫作,從學習到後來逐漸獨立寫作,是喫着網絡詩歌論壇的百家飯逐漸成長起來的。最初,我對詩歌一無所知;經網友引領進入了網絡論壇,接觸到網絡詩歌、現代詩歌,然後就喜歡上了這種表達的方式。
但是,我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由於文化底蘊的限制,我對於一些文學的理解還是存在着很大的短板。誠懇地說,網絡上有一些衆人交口稱讚的詩歌,我是讀不懂的。
最初克服這種窘境的主要途徑,就是看網友和版主的評論,我再根據評論,試圖理解這首詩歌的內涵以及表達方式。久而久之,我就對詩歌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對於詩歌寫作方向的把握和寫作的手法。特別是從我從事外賣工作以來,傳統的紙筆寫作已經不適宜我快節奏的生活,於是我就改變了寫作方式,採用語音的方式進行寫作。我每天都會給自己留下大量的語音,然後在閒暇的時候重新播放、整理,就整理出了一首一首的詩歌。
甚至說,我形容生活是固體的,而愛好是液體的。只要我們保存着對文學的熱愛,液體總會不斷改變自己的形狀,來尋找到我們生活的縫隙。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的生活經歷如何影響您的詩歌創作?您是如何將生活與詩歌相結合的?
王計兵:生活中的所有經歷,每一段都不會白費,無論是在逆境還是順境,都會不斷積累人對生活的理解。這種理解跟着經歷的不斷加深,也會不斷透徹。甚至說,隨着經歷不斷的延長,伴隨寫作時間的不斷延長,相互組合,會逐漸形成一個人獨立的世界觀,和對事情的判斷能力,這樣就會形成自己作品的獨特性。
我最喜歡也最擅長的,就是把日常的所見所思真實記錄下來,甚至把它比喻成人生的一塊塊補丁。隨着補丁的不斷增加,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就是一件可以遮風擋雨的百衲衣。
比如說,現在正逢春天,而在這一片生機盎然之中,有一棵不發芽的樹,我會想到它是一個牙關緊咬的人;比如說,我在江邊獨坐,船在江面上來來往往,我會把自己想象成一隻抓住大地的船錨;再比如,綠化工和環衛工大多都是年齡偏大的人,他們頭上頂着的白髮,我會聯想到秋天盛開的花朵,聯想到人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奮鬥的精神。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寫作者要把生活和寫作關聯起來,就是要從日常觀察。在平凡世界中,提取出它的不同點,並賦予自己的理解。
沒有生命的事物,賦予它生命;有生命的,賦予他精神。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的詩作曾三次登上熱搜,總閱讀量超2000萬次,您對此有何感想?
王計兵:大家都知道我是頂着外賣光環走出來的一個普通的寫作愛好者。網絡上的朋友叫我“外賣詩人"。之所以會頻頻登上熱搜,正是這種身份反差帶來的文化衝擊,同時也是體現了廣大的網友、讀者對一個普通外賣員,釋放了極大的善意。
不可否認地說,我的寫作水平有被身份加持拔高的部分。因爲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外賣員的詩歌,就在心裏埋下了伏筆,就會對文學作品的要求有所降低,而會把更大的善意釋放出來。這是人性善良的一面,也是生活中特別美好、特別珍貴的一面,而我恰恰是這種善意釋放的受益者。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的作品先後被各大媒體報道,這些對您有何意義?
王計兵: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我低着頭,肯定不是因爲果實,而是因爲揹負着恩情。不僅是民間的網友,包括我們的各大媒體對我進行報道,這種感覺會讓我更加沉重。這種榮譽一方面是對我個人樹立了很強大的信仰,對寫作更自信;另一方面,我也會進一步提醒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被整個世界所善待。我不發光,我只是一面鏡子,所以說我要發揮鏡子的作用,要把這種光環反射出來。我會負責任地告訴所有人:普通人可以有夢想,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切的美好源於不斷努力,不斷堅持。愛好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認爲自己的詩歌作品在當代文學界有何獨特之處?您的作品對當代文學有何貢獻?
王計兵:我認爲我的寫作和當代文學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樸素,在於真實。我是用我的生活經驗在寫作。這種生活經驗的寫作更容易走進普通讀者。長期以來,詩歌常常處在一種普通人遙不可及的狀態,而我的詩歌的出現,恰恰是把這種狀態回落到普通人之中。我的寫作和文學界的寫作的最大區別就是和普通讀者之間沒有距離,這是我的優點,也是我對當代文學的貢獻。我認爲這進一步闡明瞭文學是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任何一個載體,都需要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態,有了它才更能寬廣地適應於更大的人羣,能夠擴寬一個特定文學的載體對於受衆的延展性。
環球網公益頻道:請您談談您的代表作《趕時間的人》的創作背景和靈感來源,以及您希望通過這首詩傳達給讀者的信息。
王計兵:《趕時間的人》這首詩歌的創作,源於2019年一天晚上的送餐。一個年輕的顧客,連續3次故意留錯地址。因爲老小區需要爬樓,我就相當於連續爬上爬下了18層樓。可我的工作一直都是爭分奪秒的狀態,這上上下下爬18層樓,導致我的訂單超時。當時那個年輕的顧客,應該是他情緒的低落期,我甚至可以看出他有一些沮喪,然後他就用一些不太友好的言語攻擊了我。希望我可以成爲他情緒的出口。當天晚上,我就懷着很多委屈,在回來的路上想到了自己的工作。甚至想到了這個時代,所有人都是趕時間的人。再結合着我本身是一個外賣小哥,所以我加入了外賣的元素。在這首詩歌之中,最後我所要表達的一個觀點就是: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淬火。這種淬火是告訴人們,我們需要生活的不斷捶打,纔會不斷堅強,最後纔可以淬火成鋼。捶打和淬火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堅強,更加積極。
環球網公益頻道:《我笨拙地愛着這個世界》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和思考?您是如何將這種情感與思考融入詩歌中的?
王計兵:這是一首情詩,是獻給我愛人的愛情詩。表達着我對家人之間這種愛,同時也是表達了對這種愛的一種愧疚。一個女人把她最美好的一生託付給了我,和我相依相偎的牽手一生,讓我特別珍惜。
另外,很多讀者其實沒有看出來,我這首詩歌裏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感恩那個鄰居。這種鄰里友好的關係,才觸發了這首詩歌的產生。這種贈與行爲,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溫暖。負責任地說,我曾經有過17年沒有買過衣服,不是我買不起衣服,而是由於早期生活的艱苦,給當地熟識我的鄉里鄉親留下了一個貧苦的印象。每年都會有人贈送一些衣服給我家。我不是沒有衣服穿,而是衣服多到穿不完。後來我們還把這些衣服分別贈送給了我的親朋好友、認識的人。這是一種鄰里有愛的傳遞。
環球網公益頻道:《低處飛行》一詩的意象和象徵意義是什麼?您是如何構思和創作這首詩的?
王計兵:《低處飛行》這首詩歌的一開始,我就闡明瞭一個觀點:不是所有的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飛,低處的飛行也是飛行。這是生命的一種態度。不是所有長翅膀的鳥都叫鯤鵬,都可以鵬程萬里,而更多的絕大多數是麻雀,是蜜蜂,是蝴蝶。但是我們同樣擁有着羽毛。誰說低處的天空不是天空?這是生活的一種態度。
最主要的象徵意義就是說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我們真實地感知生命,不斷拓寬自己的生命寬度。幸福是內心裏的一種感覺,永遠都不是我們把手可握之物。只要我們感知到了幸福,幸福就會永遠存在。是時時刻刻陪伴着我們的。
構思和創作這首詩的一個巧合點就在於。2023年杭州舉辦了一個小哥節。截至2022年,全國的小哥總量達到了8400萬,這是一個龐大的羣體。當時組委會邀請我寫一首主題詩歌,剛巧我也正在構思外賣羣體這本詩集的創作。組委會給我釋放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們也是也是被關注的一個羣體。聯想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速度是略快於普通人羣,相當於一種飛行的狀態,所以就寫下了這首《低處飛行》。
環球網公益頻道:在您的詩歌作品中,有哪些是您特別推薦讀者閱讀的?爲什麼?
王計兵:其實想推薦的有很多,因爲都是我寫的,所以我對自己的作品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如果要挑着名目推薦的話:《趕時間的人》《父親從鄉下來看我》《娘》《我笨拙的愛着這個世界》《低處飛行》《兩個媽媽》。這些都是我特別想推薦的,這裏包含着生活的、親情的、愛情的,以及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算是我這幾種思想的代表作。
環球網公益頻道:除了您自己的作品,您還有哪些其他喜歡的詩人和詩作?能否給我們推薦一些?
王計兵:同時想推薦的人也非常的多。比如說胡弦,比如說張二棍。他們分別是學術詩人的代表和民間詩人的代表。像胡弦老師的寫作技法的運用,以及語言張力的把控等等,都讓我們這些學習詩歌的人十分敬佩。張二棍恰恰是樸素詩人的代表,他的作品非常紮實,非常接地氣,又直逼靈魂。這是兩條平行的線,有種一個走天空一個走陸地的感覺。如果把兩個人的作品結合着去讀,交叉着讀,肯定有一種不同的感受,會特別奇妙。
環球網公益頻道:對於想要了解和學習詩歌創作的讀者,您有哪些建議和指導?例如如何培養詩歌鑑賞能力、提高詩歌創作技巧等。
王計兵:如果用我的經驗來說,首先是閱讀。我不相信一個不喜歡閱讀的人會寫出特別優秀的作品。從閱讀中能找到自己的欣喜感、新奇感。這些“新”就會開啓閱讀者的新思想。再者就是觀察,要注意觀察生活,要善於從普通的生活中找出普通的不同點。
還有一點要注意,每一個寫作者,創作狀態都是波浪狀的。有時會高,有時會低,每個人都不可能持續保持創作的旺盛期。當你處於創作低谷的時候,也不要氣餒。嘗試着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哪怕是每天只能寫出一個兩個精彩的句子,日積月累也會不斷爲自己的寫作積累經驗。寫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然,天才的詩人有,不過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所以說他們纔會成爲天才的詩人。
而廣大的創作者,特別是我們作爲寫作的愛好者。都要經過前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在日積月累中不斷進取,積少成多的一種創作狀態。內心一定要保持平和。況且要保持着一顆獨立的,判斷世界的思想觀點。
我不支持不顧一切的文學愛好者,有很多的例子就是爲了寫作而不顧一切,把現實的生活置於不顧,最後一切都一塌糊塗。一個喜歡寫作的人,首先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提取詩意,這種的作品纔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在未來的詩歌創作中有哪些計劃和目標?是否有新的創作主題或方向?
王計兵:本來2024年我原計劃是創作兩部詩集,年頭一部,年尾一步,年頭的這一部已經提前實現了,接下來我會致力於創作第四本詩集。會把自己的寫作視野進一步拓寬,儘量全方位的描寫這個世界。另外,我還有一些跳出詩歌寫作的框架,去嘗試其它題材寫作,去用個別人物穿起歷史的走向。用個人的人生軌跡爲出發點,去敘述時代進展的線索。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如何看待當代詩歌的發展趨勢和挑戰?您認爲當代詩歌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王計兵:實際上,歷史從未像現在這樣,也可以說,詩歌從未像現在這樣呈現一種蓬勃的狀態。況且,流派從來沒有哪一個文學載體像現代詩歌這樣呈現出這麼多的分歧。百家爭鳴,這是好的一面,而面臨的挑戰也恰恰如此。
我個人覺得,有一些寫作方向是偏頗的,是走不通的。當然這種感覺僅僅是我自己的個人感覺,也可能對我個人也是一種挑戰,但是我認爲的這種短頭路或者是死頭路上,仍然有大量的創作者在走,在擁擠。
當代詩歌要面臨的挑戰,取決於個體對於文學、詩歌創作的理解。更需要一個個有經驗的、有能力的創作者站出來引導。現在網絡如此發達,打個比方說,有一個人牽頭引領幾個羣,有幾個人牽頭引領幾十個羣,讓大家相互串聯,進一步探討,從中找出更加明確的有利於詩歌寫作發展的道路。我認爲這種辦法,應該是一條捷徑。
環球網公益頻道:對於年輕的詩歌愛好者和創作者,您有哪些寄語和建議?您希望他們如何從您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和力量?
王計兵:我想起了一句話:“比起明天,我們永遠生活在最年輕的一天裏”。何況他們還是年輕的詩歌愛好者和創作者。萬事皆有可能,未來路還特別長。堅持愛好,形成習慣,就會產生一種生活的慣性,當你熱愛寫作,愛的時間越久,就越不能放下,越捨不得放下。這種捨不得就會對你的人生造成影響,甚至影響到你的性格。我相信,一個熱愛寫作的人,肯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是一個對着生活有着博愛的人。文學終將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爲好人。寫作是生活的調節劑,它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如果用我的作品爲例,我希望大家可以從我的作品中讀到情感的力量,因爲情感的把控是我作品的最大特點,也是我最引以爲傲的優點。我的作品中時常呈現這種濃烈的情感氛圍,這應該是我有別於其他作者的特點。而情感是最容易溝通、最容易傳遞的一種方式。甚至說,生活中,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喜歡什麼,那就喜歡自己吧,你喜歡了自己,就是喜歡了父母的孩子,就是喜歡了孩子的父母。這種喜歡是可以傳遞的,會讓我們的人間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