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平幼子談藝術傳承:從家族薰陶到三毛影響力的延續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在充滿藝術氛圍的家族中成長,張樂平幼子深受父親的藝術啓蒙,走上了藝術道路。他不僅在裝飾設計領域取得了成就,更致力於傳承和推廣張樂平先生的藝術作品,尤其是三毛形象。通過收集資料、編輯書籍和推廣活動,他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三毛,感受到這一漫畫形象所傳遞的獨特魅力和中國文化。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環球網公益頻道邀請到張慰軍先生與我們分享他的藝術傳承之路。

環球網公益頻道:作爲張樂平先生的幼子,請您談談在這樣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中成長是怎樣的體驗?

張慰軍:我一直認爲自己很幸運能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裏。我的父母不是有錢人,他們工作的收入要養一大家子十多口人,但我們的精神生活很豐富。我還覺得很幸運的是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除了有父母的關愛還有哥哥姐姐的愛護。我的父親和母親都熱愛藝術:父親常會帶我去賞崑曲,聽評彈,看各種演出和參觀畫展等,他畫他的速寫,我則喫着零食(其實小孩子不太懂,主要是爲了這些零食而去的),逐步受到了影響;我的母親則熱愛音樂,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們對各種藝術都感興趣,有很快樂的童年。

環球網公益頻道:父親對您的藝術啓蒙和成長有哪些重要影響?您是如何走上藝術這條道路的?

張慰軍:雖然我的父親並不希望我學畫,但是我們做什麼學什麼,他也不會強烈反對。我是覺得自己應該學學美術纔在後來正式拿起了畫筆。剛開始我比較拘謹,父親鼓勵我下筆要準、狠,要果斷。他也總是說做事情一定要自己滿意了才能拿出去交代給別人。他還說,“畫畫膽子要大一點,做人則可以膽子小一點”。從這些話就可以知道他對我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爲人的態度和對我的影響。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在裝飾設計領域的工作經歷是怎樣的?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了您對父親作品的理解和推廣?

張慰軍:我其實不是一個有才氣的藝術學習者,遠遠不如我父親。我做裝飾設計起初是興趣。八十年代初,我爲好友的住宅所做的裝飾設計獲得了一次比賽的二等獎,於是對裝飾設計的興趣大增,然後發展爲職業。在裝飾設計領域,我主要依靠自己學習積累,並且在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我自認爲自己是有一點藝術感覺的,尤其是在兩次設計我父親紀念館的時候,我儘量把他的創作理念融合進去,把他的經歷、他的多才多藝和他的各種作品介紹給大家。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是如何開始從事張樂平先生的資料收集和三毛形象及漫畫作品的推廣工作的?

張慰軍:1980年代末,一位親戚送給我一本日本出版的介紹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漫畫的書,我從中看到了一些我父親那時候的作品。我以前從沒聽父親說過他在那段時期的經歷和創作情況,又因爲他的作品在戰時與後來的浩劫中遺失了不少,所以,他那時的作品,我很多沒有看到過。而且,那個時候文化復甦開始不久,我們這裏還基本沒有父親作品的介紹和這方面的研究。我出於好奇,又想更多地瞭解已處彌留之際的父親,還希望讓他感到欣慰,1992年,在我表舅、文史學家魏紹昌先生的幫助下,我開始在上海圖書館、上海作家協會等地,以及表舅自己的藏書中尋找和整理我父親的作品。

環球網公益頻道:這其中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張慰軍:尋找工作漫長且艱難,經歷了在嚴寒和酷暑中奔波尋覓,幸虧有很多朋友與熱心人的幫助,我找到了不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報刊上刊登的父親的作品。後來,上海圖書館的朋友還幫我們排查出了最早發表的我父親的三毛漫畫作品,所以我們就把1935年7月28日作爲了三毛的“生日”,這是我父親自己也記不清晰的重要情況。我們也非常感謝並會牢記這些幫助過我們的朋友們。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編輯和撰寫的《上海memory:張樂平畫筆下的三十年代》《三毛之父從軍記》《百年樂平》等書籍,請談談這些書籍的創作過程和背後的故事。

張慰軍:我的表舅魏紹昌是一位文史學家,他和另外幾位學者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中國各時期的文化代表作品分別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以及民國初年的漫畫。他幫助我們找到了很多畫作並鼓勵我們出版這些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作品。我們也希望通過我父親及當時其他漫畫家的作品讓大家知道那個時候漫畫作爲進步力量對社會的影響,和力圖推動社會前進的意圖,以及那時候漫畫創作空前繁榮的狀況。

另外,我父親及當時抗戰救亡宣傳隊的各個隊員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歷令我非常感動。父親和他的同伴們義無反顧地拋開上海相對舒適的生活走向前線,去往各地,爲號召抵抗侵略者、鼓舞士氣作出了無私地奉獻,我希望大家都知道曾經有這麼一支龐大的文化隊伍爲戰爭勝利作出了強有力的支持和貢獻。縱觀我父親的創作歷程,我認爲參加抗戰的經歷對我父親來說是他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昇華,讓他的創作技巧和構思立意進一步提高,而且使他堅定地在有生之年能站在平民百姓一邊,他的價值觀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百年樂平》的出版是想讓大家知道別人,尤其是親友們對我父親的評價。

張慰軍:三毛,這麼一箇中國小人物,能夠得到讀者的喜愛,有其特別的魅力。他和比利時的丁丁、美國的米老鼠等都成爲了各國漫畫形象的代表。有太多中外讀者喜歡三毛的故事,在這裏說不完。但有一點很重要:父親創作的三毛故事,反映的是近現代各時期中國發生的事,對傳播中國文化和讓外國朋友瞭解中國的情況和近現代歷史,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我想這也是2019年聯合國首次舉辦可持續發展目標圖書俱樂部推薦圖書活動(“無貧窮”主題)時,《三毛流浪記》是中國被選中的三本書中唯一的一本圖畫書的重要原因。

環球網公益頻道:在您看來,三毛形象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成爲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有哪些獨特之處和魅力所在?

張慰軍:三毛漫畫的創作手法比較特別,早在1935年,我父親就採用沒有文字而靠形象來說話的手法畫三毛漫畫,皆因當時中國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三毛又是個兒童形象更適合孩子閱讀之故。以後的三毛漫畫創作,我父親堅持除了必要的解釋之外儘量不用文字的手法,即使如《三毛從軍記》和《三毛流浪記》這樣的長篇作品也這樣創作,起到看畫如讀小說的作用,所以這兩部作品在當年就被譽爲“沒有文字的文學鉅著”。

三毛人物的塑造及故事發展也非常有意思:他剛開始是一個不理解成人世界、頑皮又略有正義感的鄰家小孩;而在敵人入侵自己祖國的時候三毛卻毅然決然參加了軍隊英勇殺敵;在抗戰後三毛又成了貧困卻不潦倒又樂於助人的流浪兒;解放後三毛過上了快樂的新生活仍保持善良正義,又偶爾調皮與天真……

值得欣賞的是三毛的性格,他機智勇敢、堅韌不拔、樂觀向上,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保持着兒童應有的天真快樂。這是三毛的魅力,可以說三毛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榜樣。

去年,上海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將我父親畫的三毛漫畫捋了一遍,編輯出版了九本一套的《三毛漫畫全集》,配上了文字,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三毛的故事,喜歡上三毛,愛上三毛。

環球網公益頻道:對於未來張樂平先生作品的傳承和推廣,您有哪些規劃和期望?

張慰軍:許多人都是通過三毛知道了我父親,其實三毛漫畫只是我父親作品的一小部分。父親是個圈內公認的美術多面手,在漫畫、連環畫、年畫、速寫、素描、剪紙、雕塑、中國畫、美術設計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我很希望讀者能更全面地瞭解他多姿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準備把他各類作品的精品做一些展示。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我們會將父親在戰爭期間所創作的宣傳畫、漫畫等,以及反映抗戰時期,三毛參軍英勇禦敵的《三毛從軍記》,於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區舉辦巡迴展覽,以展現一位畫家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始終不泯的愛祖國、愛和平的情懷。

時代在不斷地前進,新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我們也正和一些年輕的藝術家們洽談合作,希望用新穎的手段將三毛漫畫作品進行新的演繹和展示,如使用AI的技術等。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平時喜歡讀哪些類型的書籍?能否推薦一些您認爲值得一讀的作品? 

張慰軍:我自己看書的種類比較雜,沒有特定的方向,文史類圖書,還包括繪本和漫畫書。

如要推薦當然首推父親的作品,上面提到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九冊一套的《三毛漫畫全集》是其中之一。

柯靈先生曾經在《三毛流浪記》序言中寫道:“《三毛流浪記》是一部很有趣味的小人書,也是一部給成人看的警世書。三毛身上,揹負着沉重的歷史陰影,也帶來了深刻的歷史啓示,向世界呼喚和平,呼喚公正,呼喚仁慈,呼喚同情,呼喚人道,呼喚文明!”

我想,三毛漫畫的其他作品也有這樣的含義吧,呼喚和平,呼喚人道和文明是永恆的。

環球網公益頻道:張樂平先生喜歡讀哪些類型的書籍?常常拿在手邊反覆閱讀的書是哪本?

張慰軍:我父親讀書的類目也是比較雜的,和他對各種文化有廣博的愛好有關。我想我也是受他的影響吧。

父親睡前有閱讀的習慣,所以記憶中他的牀邊總是有不少書籍,時不時地輪換。晚年,他的牀邊有幾本古代線裝書和一本巴金先生的《隨想錄》一直放着並反覆閱讀。他和巴金先生的很多觀點和理念相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