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廣西博白,一個充滿客家風情的鄉村,孕育了一位用文字和圖畫描繪童年與夢想的作家——王勇英。她的童年經歷豐富多彩,爲她日後的文學創作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環球網公益頻道有幸採訪到了王勇英,聽她分享自己的成長與創作歷程。
回憶起童年時光,王勇英感慨萬千。她表示,母親是她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重要啓蒙者。“小時候,媽媽每天晚上都會給我們講故事,她的故事總是那麼生動有趣,讓我百聽不厭。”王勇英說道,“在媽媽的薰陶下,我漸漸愛上了講故事,也學會了如何編織情節,吸引聽衆。”
除了母親的啓蒙,王勇英所處的鄉村環境也爲她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她提到,村裏有很多會講故事的人,還有木偶戲班子在各個村子演出。村裏豐富的文化生活和客家劇團的演出也爲她提供了廣闊的文學滋養。這些經歷不僅培養了她對故事的熱愛,還讓她學會了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
談及寫作生涯的起點,王勇英表示,小學四年級的小品創作和故事編寫經歷是她最早的創作嘗試。從那時起,她便展現出了過人的文學天賦。老師的鼓勵和支持讓她更加堅定了成爲作家的夢想。
如今,王勇英是廣西作協副主席,也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委會委員,她表示,自己肩負着更重的責任,將不斷努力創作更多優秀作品,保持探索、創新的活力,在創作上尋求更大的突破,爲讀者開拓更廣闊的文學疆域,爲文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王勇英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屢獲殊榮,還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對此,她表示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她認爲,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跨越國界,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讓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傳遞溫暖與愛的力量。
談及代表作《巴澎婆婆》,王勇英分享了創作背景和故事情節。這部圖畫書以她童年記憶中的一位擅長艾灸的鄉村婆婆爲原型,講述了一個充滿溫情和愛心的故事。在插畫和文字的結合上,王勇英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繪畫才能,用色彩來講故事,呈現出獨特的客家鄉村風味。
在《巴澎婆婆》的創作過程中,王勇英也遇到了挑戰。她坦言,在塑造巴澎婆婆這個人物形象時,曾在長髮披肩和盤發之間糾結不已,認爲前者更接近自己在這個故事上的表達。但最終,在出版社的建議下,她選擇了盤發的形象。雖然有些遺憾,但她相信盤發的巴澎婆婆同樣能夠受到讀者的喜愛。這一經歷也讓她更加明白,創作與出版需要團隊的合作和相互理解。
面對創作瓶頸,王勇英就去採風,閱讀,從生活中汲取新的養分。“不過,我極少遇到這種情況”王勇英向記者表示,“因爲我的靈感太多太多,很多小說湧出來等着我催着我去寫。而且我總是會積極地先做探索,嘗試,突破,所以我可能總是先提前開路了。對於我來說,就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太快。”
在採訪的最後,王勇英鼓勵孩子們廣泛閱讀,去書店的兒童閱讀區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同時,她也分享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和對閱讀的看法。她認爲,閱讀是精神上的愉悅,不應該帶有功利性。閱讀讓她在書的世界裏旅行,結識了許多書中的朋友,爲她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和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