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英語考70多分,回家就哭了”期中考後不少杭州家長心態崩了,老師:這些比分數更重要

“我女兒英語考砸了,只有70多分,回到家我還沒問,她自己就哭了。”家住上城區高女士在家長羣裏發了個消息,引發了不少家長的共鳴。

“別提了,我兒子數學才考了85。”“聽說初一的期中檢測很關鍵,基本上就能看出孩子以後的學習好壞了,我心態崩了啊!”

焦慮的家長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着,初一的期中考真的能看出孩子的最終水平嗎?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採訪了杭城多位資深班主任老師,談談這個話題。

初一期中考能看出孩子將來的成績?

資深老師稱:能看出的是孩子未來三年的起點和方向

“我們女兒小學時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語,一直都是班裏的榜樣,沒想到剛進入初一,第一次重要考試,考成這樣,連老師都給我打電話了。”高女士對記者說。

女兒小彤考完試回家就悶悶不樂,考試時很緊張,生怕發揮失常,結果單詞的時態反而寫錯了,作文也不理想。“老師來問我,是不是孩子的學習態度有問題,我還沒開口問她,她自己就先哭起來了。”高女士也很心疼,“其實我也不是要批評她,這孩子的學習態度我覺得是沒問題的。可能是節奏不對,太緊張了吧。”

和高女士家娃差不多的還有家住濱江區的潘先生家的孩子,數學成績上一次單元測試還是接近滿分,期中考直接來了個“斷崖式下降”,令潘先生百思不得其解,一向情緒比較穩定的潘先生,坦言“心態有點崩”。

而家長羣、部分學習自媒體上流傳的一種“初一期中考定成績”的說法,更是成了縈繞在不少家長頭上的“烏雲”,一方面不少家長覺得這才初一,怎麼就能看出孩子的將來了?一方面又覺得“以前的家長都這麼說,估計是有點道理”,那麼這個說法到底靠不靠譜?

記者採訪了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資深班主任陳曉敏老師,陳老師認爲這個說法,說它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爲它確實能‘看出’一些東西。但它看出的不是孩子未來三年的‘命運’,而是未來三年的起點和方向。”

陳老師說,這次期中檢測,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以下幾點,也是各位家長最應該關注的核心。首先,看孩子的適應能力,不看絕對分數。從小學到初中,是學習生涯中一次巨大的跨越。科目增多、知識量變大、老師教學節奏變快、強調邏輯思維和自主學習。這次考試,首要檢驗的是孩子是否適應了這種轉變。那個英語考70多分的孩子,問題可能不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還沒找到初中英語的學習方法上。

其次是看習慣,不看一時高低。過程性檢測像一面鏡子,清晰地照出了孩子的學習習慣。比如審題習慣,是不是因爲看錯題、漏看條件而丟分?時間管理習慣,試卷有沒有做完?是不是前面磨蹭後面匆忙?書寫和卷面習慣: 是否因爲步驟不全、字跡潦草被扣分?還有課後鞏固習慣:是每天覆習,還是考前臨時抱佛腳?“這些習慣問題,在初一暴露得越早越好,因爲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糾正它。好習慣比高分更重要,好習慣才能帶來持續的好成績。”陳老師說。

第三看漏洞,不看整體排名。陳老師認爲,要把成績單從“看總分排名”切換到“看各題型的得分”。比如數學,是計算錯了,還是題目理解有偏差?比如語文,是基礎薄弱,還是閱讀抓不住重點?“這次考試,就是給我們畫了一張清晰的‘學習地圖’,上面明確標出了哪裏是薄弱區,需要重點加固。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嗎?”

期中考後家長如何調整心態?

老師:不必過於糾結這次的分數和排名

面對家長們的焦慮,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省教科院附校)資深班主任吳韻燕老師認爲,暫時的焦慮可以理解,但是不必過於糾結這次的分數和排名。

吳老師坦言,首先,從學科上來講,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一次的考試成績不足以說明孩子成績的好壞,期中考試更多地反映的是孩子這兩個月的學習適應情況。初一是初中三年的基礎階段,從我們以往一些學生成績曲線圖的數據來看,初二初三還是有很大的變數的,所以時間窗口期可以延長。

其次,初一的一次期中考試對升學其實沒有影響,我們把它看作對學生的定位或檢驗更合適,從考試回顧前面,瞭解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觀察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心態,家長聚焦反應的問題,和孩子一起進行分析,看看試卷中的遺憾失分、潛力失分、得意之處,在肯定成功、鼓勵信心同時,和孩子一起查漏補缺,把考試暴露的問題當作學習的禮物,可能會對孩子很好。

第三,通過考試,家長對孩子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覺得家長應該站在孩子這一方,不要去急於否定孩子,我們要去思考,焦慮是不是源於給孩子的目標定位與孩子並不匹配,我們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需要的幫助,把大的目標分解成微目標,和孩子一起規劃好後階段的學習任務安排。

至於如何緩解家長的焦慮,陳老師則建議可以化焦慮爲行動。把這次檢測當成一個寶貴的契機,和孩子一起打好初中這場“馬拉松”的第一站。

“建議家長進行一次‘非批判式’的家庭會談,和孩子一起做好試卷分析。”陳老師說,“家長可以拿出試卷,和孩子一題一題地過,那些是‘遺憾分’,本來會做但粗心做錯的,這部分要重點訓練認真審題和檢查的習慣。哪些是‘模糊分’,好像會,但又不太確定,蒙對的或者半對半錯的。這部分說明知識點有漏洞,需要立刻迴歸課本,把基礎概念弄懂。哪些是‘不會分’,這部分可能是孩子的能力盲區,需要請教老師、同學,進行專項突破。”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班主任都有一個共識:初中三年,初一是“播種期”,是“習慣養成期”,是“航向校準期”。這次期中考,絕對決定不了孩子的最終水平。把目標從“超越別人”調整爲“超越自己”,也要信任老師,形成家校合力。

潮新聞 記者 王金帥 通訊員 魏倩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