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的路由器依然閃爍,客廳裏的攝像頭仍在轉動,這些陪伴我們多年的設備,或許早已過了廠商支持的“保質期”,處於無人維護的狀態。安全生命週期和設備生命週期的脫節,使得原設備中尚未修復的漏洞暴露,風險隱患也潛滋暗長。
無售後的網絡“靶場”
停產設備因廠商終止技術支持服務導致其無法修復自身存在的安全缺陷,其固件、協議棧及應用程序中積累的漏洞永久暴露,如同一個不設防的“靶場”,輕易就能被黑客突破,因此成爲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重點關注的目標。攻擊者可通過自動化掃描工具識別開放端口及服務,利用已知漏洞發起定向攻擊,直接獲取設備控制權。
搖身一變成“幫兇”
當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利用漏洞入侵成功後,這些設備便不再是單純的“受害者”,反而成了他們的“幫兇”。入侵者會以被控制的設備作爲隱匿行動的中轉據點,向外部網站或企業服務器發起攻擊;還會悄悄掃描內網中的其他聯網設備,竊取照片、文件、賬號密碼等敏感信息。
“小漏洞”演變成“大風險”
單一設備漏洞被突破後,威脅將隨攻擊深化呈指數級擴散,產生連鎖反應。攻擊者通過竊取設備存儲的敏感數據、劫持設備網絡權限等方式,進一步挖掘內網其他系統的薄弱環節,威脅範圍從單臺設備逐步蔓延至關聯網絡、業務系統,甚至影響跨領域基礎設施。最終,原本孤立的技術漏洞可能演變爲數據泄露、服務癱瘓、生產中斷的複合型安全事件,造成難以控制的系統性風險。
國家安全機關提示
面對電子設備“過保”存在的潛在風險,我們要增強安全防護意識,掌握科學防護方法,築牢國家安全防線。
——給老設備“拆炸彈”,除患清源築牢根基。定期通過設備官方網站查詢路由器、攝像頭、網關等聯網設備生命週期,若設備已停產且長時間未更新固件,有條件可選用安全性更高的新設備進行替換,切實消除因漏洞暴露形成的“定時炸彈”。
——給舊設備“拉閘門”,斷鏈阻敵嚴守邊界。若暫時未更換設備,要實施網絡訪問最小化原則,配置嚴格的訪問控制權限,儘量使用本地存儲替代雲端同步,僅開放必要的服務端口,關閉遠程連接等敏感服務,阻止設備訪問核心業務網絡或互聯網,有效阻斷其成爲攻擊跳板的可能路徑。
——給“活”設備“打補丁”,補漏堵缺固若金湯。即便設備未完全停產,也需持續關注廠商發佈的固件更新和安全補丁,定期檢查更新。對於仍在安全生命週期內但存在漏洞的設備,及時下載並安裝修復程序,爲設備穿上“防護衣”,防止安全威脅像“滾雪球”般擴散。
來源:“國家安全部”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