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班有男生老是討論個人隱私部位,還取了很多搞笑的外號……”
女兒無意間的一句話,杭州媽媽李女士警鈴大作,才小學二年級,聊天的尺度就這麼大嗎?
關於這個話題,很多家長都有共鳴,尤其是家有女兒的家長,總是會更加警覺,但又擔心,自己的敏感可能是小題大做。
當班級裏的小朋友討論隱私部位,家長該如何看待?
男生愛給隱私部位取外號
女兒反覆提及引發家長關注
李女士的女兒上小學二年級,關於班級裏討論隱私部位的話題,不是第一次向媽媽來反映。
“第一次說的時候,其實我沒有太當回事,她說班裏有男生坐在凳子上,發現上面有個洞,就拿這個洞開起了玩笑。”女兒的說法是,她不喜歡同學開這種玩笑,李女士就引導孩子,不喜歡就走開,不要參與就可以了,“她懵懵懂懂的,感覺也不知道男生具體講了什麼。”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喫飯的時候,女兒又聊起了這個話題。
“她說課間有幾個男生聚在一起,老是給隱私部位取外號。”李女士問,都取了什麼外號啊?女兒羅列了好幾個,什麼小雞雞、小貝貝、小墩墩……說起這事,女兒還表達出了給自己造成的困擾,“我不想聽啊,可是他們在說,我就是能聽見。”
這個話題,引起了李女士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爲女兒表達出的困擾,更是因爲她發現女兒本身對這件事也比較關注,“是不是進入這個年齡,本身孩子就會關注隱私部位,家長是不是應該做好一些引導。”
這個話題,在採訪中,很多家長都有共鳴。
“有一段時間,女兒老是喜歡看爸爸上廁所,你不給她看吧,她就越有興趣。”家長方女士說,女兒上一年級,她特地買來了繪本,告訴她男女生的區別,以及要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幾次教育之後,可能也過了好奇的階段,她現在上廁所知道要關門了,也不會去看別人上廁所了。”
還有家長說,女兒一年級的時候,經常被同班的一個男生打屁股。當時跟女兒說,要跟男生說清楚,自己不喜歡這種行爲,再被打就要還手了。“事實上,女生打不過男生,我感覺這事挺惡劣的,就告訴了老師。”家長說,班主任出面協調後,告訴了對方家長,後面就沒有再發生類似情況。
有男生互戳隱私部位
別小題大做但也別忽視
除了家長們談到的一些情況,跟孩子每天接觸的班主任們,觀察到了更多的細節。
採訪中,有班主任說,之前她就發現,班裏有男生在走廊上玩耍時,興奮起來喜歡互相戳隱私部位。出現這個現象後,她就及時嚴肅地制止了。
“先讓他們觀察和思考,隱私部位不同於指甲、頭髮,剪掉了還能重新生長出來,隱私部位受傷了,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比如永遠沒有辦法上廁所,它還是一個生殖器官,就像一棵大樹,枝幹壞了,就沒有辦法再開花結果了。這種後果是沒有辦法彌補的人生缺憾,不是一句道歉和賠償就能了事的。”跟同學們理清嚴重性後,班主任還告訴他們,不想別人這麼做,首先管好自己,如果有同學做出這樣的行爲,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別以爲輕輕觸碰一下不會受傷,老是戳,一些難以避免的意外就可能會發生,而這種後果是同學們無法承擔的。”
這樣的行爲,老師們常常會定義爲“惡趣味”:一點都沒有趣味性,甚至還有點噁心,但也有家長擔心,孩子只是好奇,如此嚴肅地對待和處理,會不會小題大做?尤其像李女士提到,給隱私部位取外號,並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需不需要干預引導?
“首先要正視問題,別小題大做但也別忽視。”杭州市濱江區教育研究院德育中心副主任胡耿民老師認爲,雖然孩子們可能只是出於好奇,覺得給隱私部位取外號很好玩,但這確實涉及到了隱私和尊重的問題。
在胡老師看來,不能簡單地認爲是“小題大做”,也不能完全忽視。“孩子還小,他們的行爲往往是無意識的,但正是這些無意識的行爲,才需要家長和老師去引導和糾正。”
胡老師建議,男生的家長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聊聊,瞭解孩子爲什麼會覺得這種行爲有趣,是不是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影響,或者是不是對隱私部位產生了好奇,“在溝通的時候,家長要保持平和的語氣,不要責怪孩子,而是讓孩子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安全談論的話題。”
比如可以問孩子:“你爲什麼要給那個地方取外號呀?是不是覺得很好玩?那你覺得別人會怎麼想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爲是否合適。
同時,家長之間也可以互相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畢竟孩子們的行爲往往是相互影響的,如果大家都能重視起來,一起引導,效果可能會更好。
“家長要教育孩子尊重隱私,明確地告訴孩子,隱私部位是很私人的,不應該被隨意談論或者取外號。”在具體操作上,家長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方式,比如用比喻或者故事,讓孩子明白隱私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隱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好奇,可以通過看一些適合兒童的科普書籍,或者和家長、老師進行私下的交流,這樣既能滿足好奇心,又能學會如何正確地處理這種好奇。
對此,你怎麼看?
潮新聞 記者 朱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