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在海南三亞黎族村寨的一間非遺工坊裏,藝人高俊傑正俯身於陶輪前,嘗試將一團陶泥拉坯成形。鏡頭外,數萬名觀衆通過YY直播實時圍觀這一場景,評論區不斷彈出“想學”“哪裏能買”的互動留言。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旅遊直播,而是YY直播“寶地奇旅計劃”走進黎族非遺產業的現場。11月6日,這場以“黎族非遺:方寸之間的產業動能”爲主題的直播,從黎陶、黎錦到竹藤編,從非遺工坊到文旅景區,全面呈現了非遺技藝從文化傳承走向產業振興的現實路徑。
非遺產業化:從“活態傳承”到“活態發展”
直播首站來到海南三亞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非遺工坊,工坊內,各式黎陶製品琳琅滿目,日常用具、藝術擺件等各具特色。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傳承基地項目總監董佳佳在直播中介紹,工坊已吸納20餘名本地村民,通過製作黎陶實現家門口就業,月收入達4000–6000元。2024年,工坊通過電商平臺實現銷售額超200萬元。
直播中,觀衆不僅能看到非遺技藝的製作過程,還能通過鏡頭“走進”檳榔谷景區,欣賞竹竿舞、打碗舞等傳統表演,體驗鷓鴣茶、山蘭酒等黎族飲食文化。景區內設置的非遺體驗區,讓遊客在遊覽之餘親手參與黎陶、黎錦製作,形成“文化傳播—遊客體驗—產品銷售”的閉環。

“過去黎陶多是村民自用,如今已成爲文創禮品、文旅產品,甚至走向國際市場。”董佳佳說。
同樣實現產業化躍升的還有黎錦與竹藤編。在黎家鄉情非遺產業園,黎錦不再侷限於傳統服飾,而是被創新設計爲現代包袋、家居飾品,融合圖騰與現代審美,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藤編技藝則依託本地竹藤資源,開發出籃子、桌椅、收納盒等實用產品,形成從原料到成品的產業鏈條。
“非遺不再只是博物館裏的陳列,而是能實實在在帶動就業、促進增收的產業。”黎家鄉情非遺產業園董事長鬍瀾芳表示,目前當地已成立10餘家黎錦合作社,帶動500多名婦女就業。
直播+非遺:數字傳播激活文化動能
YY直播“寶地奇旅”自啓動以來,已陸續走進北京、廣州、潛江、重慶等地,圍繞“文化奇旅”“寶藏奇旅”等主題,推動小衆文化走向大衆視野。此次海南黎村之行,更是將“非遺+文旅+電商”的融合模式推向臺前。
直播中,觀衆不僅能看到非遺技藝的製作過程,還能通過鏡頭“走進”檳榔谷景區,欣賞竹竿舞、打碗舞等傳統表演,體驗鷓鴣茶、山蘭酒等黎族飲食文化。景區內設置的非遺體驗區,讓遊客在遊覽之餘親手參與黎陶、黎錦製作,形成“文化傳播—遊客體驗—產品銷售”的閉環。

值得關注的是,直播不僅是一場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深度互動體驗。當觀衆在彈幕中發出“哪裏能買”“想學”的詢問時,直播已悄然完成了從文化傳播到消費引導的跨越。據工坊介紹,其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國內外,年銷售額超二百萬元,這正是直播賦能產業轉化的直接體現。
“直播+非遺”的模式,更推動非遺從單一技藝向複合業態演進。在檳榔谷景區的直播中,竹竿舞的歡快節奏、山蘭酒的醇香滋味、非遺體驗區的熱鬧場景,共同構成了一幅“文旅+非遺”的生動圖景。這種立體化的展示,不僅每年爲景區吸引超50萬人次遊客,更將線上的文化興趣有效轉化爲線下的旅遊消費,爲周邊非遺工坊帶來持續訂單。
“直播不僅是展示窗口,更是連接非遺與消費者的橋樑。”一位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通過實時互動與場景化呈現,直播極大地降低了非遺的認知門檻,激活了其市場價值。”
從文化自信到鄉村振興:非遺產業的“國家敘事”
黎族非遺的產業化路徑,是中國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從“保護”走向“活化”的縮影。在文旅融合與數字經濟的雙輪驅動下,非遺正成爲地方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文化和旅遊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關於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在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產業幫扶等方面給予支持。中央財辦將非遺工坊建設納入鄉村振興考覈體系。截至2025年6月數據,全國1.1萬餘家非遺工坊覆蓋2005個縣級行政區,帶動120餘萬人就業增收。在海南,黎族非遺不僅成爲景區“流量密碼”,更通過電商、研學、文創等多元形態,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非遺產業化不僅關乎經濟效益,更關乎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一位專家指出,“黎錦、黎陶等技藝承載着黎族的歷史記憶與審美體系,它們的當代轉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YY直播此次海南之行,不僅是一場文化探祕,更是一次產業調研。它向我們展示:在數字時代,傳統文化不僅能“活”下來,更能“火”起來;不僅能紮根鄉土,更能走向世界。
隨着鄉村振興、文化自信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以直播爲代表的數字媒介,正成爲連接城鄉、貫通古今、賦能產業的重要力量。專家指出,如今非遺工坊正在成爲文旅融合的創新平臺,村民和遊客主客共享文化興、產業旺、鄉村美、人民富的鄉村振興成果。
也如藝人高俊傑在直播結尾所說:“這些方寸之間的技藝,蘊藏着推動一方水土發展的巨大能量。”而這能量,正通過一方屏幕,照亮更多非遺產業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