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進一步加強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平臺應對無堂食商家加註專屬標識並公示取餐地址、強制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竈”……文件中的多項舉措,被視作保障消費者知情權,以及治理行業亂象的猛藥。在外賣平臺點餐時,消費者對店鋪能否堂食爲何尤爲介意?當下平臺的現實生態,與理想差距還有多遠?
本想到店堂食,卻見檔口扎堆
陳女士工作繁忙,僅在週末有空時偶爾下廚,平日餐飲基本依賴外賣解決。爲了調節口味,她會有意識尋找一些沒喫過的店,也自認在這方面積攢了一些經驗——想要嘗試新店時,先查看外賣平臺上的店面圖片,優先挑選能夠提供堂食的。再按照店名,通過點評軟件進一步查詢顧客評價,最大限度避免“翻車”。
“每天點外賣,都是先點看看有沒有堂食。”和陳女士一樣,常點外賣的小劉,最喜歡的是一家店的蓋飯,和另一家店的沙拉。有一天,他下班時間比較早,於是決定乾脆不點外賣了,直接去店裏堂食一次。而當他進入外賣平臺具體查詢地址時,卻驚訝地發現,兩家店鋪位置竟然一樣!
“或許是一家美食城裏的不同店面?”抱有疑惑的小劉,來到了店鋪所在地——東直門附近的一家大廈。走到店鋪標明的三層,卻並未看到想象中的美食城,而是幾條狹窄通道。內里布局如同學生宿舍般,分成一個個隔間,標註了每家外賣的名字。算下來店鋪得有十幾家,做好的餐食放在窗口,由騎手直接取走。小劉常點的兩家店,也是以這樣的形式經營着。
本來想到店裏堂食,看到的卻是扎堆的無堂食外賣,小劉心裏有些失望。事後,他沒有再點過這兩家外賣,連帶着在通道內看到的,幾家曾點過的外賣店,也一併被他“拉了黑”。
不過回想起來,小劉表示倒沒太看出網傳小作坊的那種“髒亂差”,爲什麼自己對無堂食外賣如此牴觸呢?“一方面環境跟預期有落差,另一方面,店之所以開在這裏,說明是要儘量節省成本的。場地成本肯定是節省了,食品原料、人工的成本會不會也節省呢?這些都不好說。相比之下,我還是更信任有堂食的店,可能是心理因素吧。”
平臺“店鋪實拍”,頻現“貨不對板”
爲照顧消費者的這種認知情緒,不少商家會將“店鋪實拍”上傳到外賣平臺。不過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依賴平臺圖片來判斷商家有無堂食,可能並不靠譜。一些所謂的“實拍”,其實是來路不明的假照片。
最近,陳女士點了一單鍋貼,顧客普遍評價味道不錯,但配圖基本是打包好的外賣。“他家也有堂食,爲什麼沒人在店裏喫呢?”帶着她的疑惑,記者來到鍋貼店的線下地址——豐科萬達金街。這裏總共三層,粥、面、燒烤……各式招牌次第排列,工作日下午兩點,用餐高峯已過,但門外廣場上依然有諸多騎手不時進出,忙着取餐。
很快,記者找到了這家鍋貼店,和平臺上貼出至少有三四組木質桌椅的“大堂”圖片不同,眼前的鍋貼店內只有幾組貨架,並無堂食區域。細細比對,其牆面、地磚與圖片均不相符,足可證明是一張假圖。
這處商業街檔口聚集,是否還有類似“貨不對板”的情況?記者在外賣平臺上依次搜索,很快發現了一家炸雞店,其“堂食圖”爲寬敞的多排木質桌椅,而眼前店面除了簡單的操作間,以及櫃檯上層層疊疊的打包盒外再無其他。該炸雞品牌不止一家店面,記者搜索到另一家店面,其上傳的門面圖片明顯是AI生成,更“不走心”的是,店牌右側還有“廈門總店”的字樣。
此外,還有一家主打“現熬粥”的連鎖店,其平臺“實拍圖”顯示,堂食區域至少有六組桌椅。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檔口實際上僅有操作區域,貨架滿滿當當,員工的外套只能搭在門把上,袋裝蔬菜直接置於門外地面,並無堂食空間。


類似的,棗營附近一家米線店,從“實景圖”上看,其應位於一個商場內,有不少顧客正在堂食區域就餐。可當記者來到實際地址,卻在一處居民院的平房見到這家店。它面積不大,沒有堂食區域,門口放置着一個架子供騎手取餐,內裏擋得嚴嚴實實。


有的店鋪,則是在宣傳上和消費者玩起了心眼。東二環附近,一家售賣蛋糕的門店,商家頁掛着一個“品牌故事”介紹。點開之後,能看到兩張猶如店鋪實景的宣傳圖,有很大的產品外擺和展示區。但記者來到店鋪實際位置,發現這家蛋糕店除了招牌幾乎沒有任何裝潢,面積也很小。別說外擺區了,消費者想看看都進不去,因爲全都是操作間。
信息查看受阻,後廚直播下線
除了“實拍圖”造假,記者在使用外賣平臺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從操作方面可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例如,某平臺在點擊相應商家店名後,即可查看商家所承諾的各項資料內容,其中有一項即爲“亮證經營”。

然而,點擊查看商家證件並不容易——要經過繁瑣的驗證工序,例如將一些指定圖案,從一大堆圖案中分辨出來,並拖拽到相應區域等等。記者按指示完成任務並提交後,頁面卻顯示“您的訪問過於頻繁,請休息一下再來”。而事實上,此時是記者第一次嘗試查看商家證件,絲毫談不上“過於頻繁”。經再三嘗試,記者終於成功查看到商家證件,但僅查看了四五家,系統即提示“無法查看”。信息公開如此不暢,無疑爲消費者查看確認環節帶來阻礙。
此次“徵求意見稿”中,還提出了“互聯網+明廚亮竈”的要求。平臺提供者應爲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互聯網+明廚亮竈”視頻信息上傳和頁面展示等事項提供技術支持,並留存相關信息。通過這種舉措,即便店鋪不能提供堂食,消費者也可隨時查看後廚製作情況,對消除疑慮無疑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在外賣平臺上,記者確實看到了一些店鋪顯示有“直播”板塊,但目前很多點擊後卻無法順暢播放。例如一家川湘菜檔口的“後廚直播”,點擊後顯示“該商戶後廚攝像頭正在線下維護/升級/檢修中,平臺將積極聯繫商戶儘快恢復視頻信號。”
記者手記:讓“無堂食”不再是髒亂差的代名詞
和小劉的想法類似,在不少消費者心中,“無堂食”意味着髒亂差,因而避之不及。此次新規的出臺,被視作對消費者知情權的有力保護。
不過記者發現,也有不少聲音表示質疑——只要象徵性擺上一兩張桌椅,是不是就能算“堂食”了?那跟“無堂食”有什麼本質區別?事實上,記者也確實在探訪中見到了類似狀況,真要花心思規避“無堂食”標識,商家們總有辦法。
呼籲進一步明確什麼叫“無堂食”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人們介意“無堂食”,本質還是在擔心食品製作過程不透明、不衛生。假設後廚操作一樣規範標準,是送到大堂用餐,還是打包外賣送出,又有什麼差別呢?
因此,“無堂食”的標識不能一加了之,更長遠的做法是通過後續監管和引導,提升相關商家的服務水準,向堂食餐廳“看齊”,從而讓消費者逐漸接受並認可,不再將關注重點放在有沒有堂食上。
今年6月,重慶發佈《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範》,也是全國首個聚焦無堂食外賣全鏈條服務的團體標準。明確了無堂食外賣、食安封籤等關鍵術語的定義,直面外賣行業痛點。隨後,杭州發佈《無堂食外賣聚集區管理規範》,創新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要求,包括專職食品安全管理員配備、入駐商戶資質審覈、共享粗加工間和廚房及小哥驛站設置等。各地的紛紛探索,無疑將對外賣食品安全產生積極正向的促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