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稠的3個信號,很多人沒注意血管就堵了

早上起牀犯困、思維慢,蹲下站起還眼前發黑?當心,這些“小毛病”可能是血液黏稠的警報!

黏稠的血液就像“堵車的馬路”,不僅拖慢全身供氧,更可能悄悄攢出血栓,甚至誘發心梗,堪稱是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血液黏稠有什麼症狀?

哪些生活習慣會引起血液黏稠?

五招教你保持血管“清爽”

↓↓↓

出現這三個信號

警惕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是指血液中的成分增多或性質改變,導致其在血液中過度聚集,血流阻力增加、速度減慢,會引起以下後果:

血液黏稠導致血液流動不暢,影響氧氣和營養成分的運輸。

血液黏稠導致血流阻力增加,流速減慢,血管壁脫落的脂質細胞或有害物質滯留,沉積於血管壁,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晨起頭暈、晚上清醒

血液黏稠的人通常在睡了一覺、休息好之後會覺得沒有精神、力氣,有的還會感覺頭暈。

而這種情況在晚上喫過晚飯後會改變,一到晚上,精神反而變好。

陣發性視力模糊

當血液黏稠導致血液流通不暢時,體內的一些營養物質和氧氣就無法及時供給我們的視神經,導致視神經和視網膜同時發生缺血缺氧現象,從而造成視力模糊。

下蹲時氣短

人體下蹲時,迴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在這時,血液黏稠的人其血液循環會變得更加不暢通,難以讓機體進行氣體交換,會引起呼吸困難、憋氣等機體缺氧現象。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提示大家應去醫院檢查血液黏稠度是否增高了。

哪些生活習慣易導致

血液黏稠度高?

▶含糖、脂肪過高的食物

食用肥肉、油炸食品及過量烹飪用油,這些脂肪來不及被身體吸收,會導致身體內血液黏稠度增加。

果汁、奶茶等飲料和烘焙產品也含有大量的糖分,容易聚集到血液中,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壓力過大、缺乏運動

運動不足會導致脂肪無法及時代謝,血糖、膽固醇在血液中堆積;

壓力過大則會升高皮質醇,抑制脂類代謝,進一步加重血液黏稠。

▶抽菸飲酒

菸草中的尼古丁會收縮血管、促進血小板聚集;酒精會升高甘油三酯水平,雙重作用下加速血液變黏。

▶身體脫水

大量出汗(如劇烈運動後)或發燒導致體液流失,血液水分減少,溶質濃度升高,黏稠度隨之增加。

5招有效改善血稠

多喝溫水

溫度:20℃~25℃的白開水,小口慢喝。

最佳時間:晨起空腹、三餐前一個小時及睡前進行補水(應避免睡前大量飲水影響睡眠)。

補水量:每次150~200毫升,睡前建議在100毫升左右。

多喫蔬果

推薦食物:

黑木耳含膠質,可吸附血液中多餘雜質;

洋蔥含硫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香菇含香菇嘌呤,有助降低膽固醇。

此外,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粗纖維。維生素C有助降血脂,粗纖維能起到阻止膽固醇吸收的作用,有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

清淡飲食

動物內臟含有大量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會加重血液黏稠度。

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爲主,粗細糧搭配,少喫高脂類食物及甜食。

加強鍛鍊

運動可以使血液的流動速度變快,加快身體代謝,防止血液黏稠。

建議每週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

戒菸限酒

香菸中的各種毒性物質能破壞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紅細胞凋亡;大量飲酒也會加重心腦血管缺血、缺氧症狀。

國家應急廣播提示您,身體的每一個“小信號”,都需要我們回覆“收到”;從今天起,用一杯清水、一份清淡飲食、一次戶外散步,給血液和血管減負吧!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綜合CCTV生活圈、浙江省血液中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