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女友”一年索要24萬元,男子報警後其身份曝光,法院判了

網絡那端的“她”,噓寒問暖、情意綿綿,你以爲的命中註定,或許只是一場處心積慮的陷阱。10月20日從隨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獲悉,該市曾都區人民法院近日審結一起以戀愛爲名實施詐騙的案件,被告人劉某某因虛構女性身份騙取他人財物,被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人劉某某虛構女性身份,通過某社交軟件結識被害人陳某某,後雙方互加微信,並確立戀愛關係。

不到一年時間內,劉某某先後以虛構過生日、驗證真心、母親過生日、購買金銀首飾、家人生病、購車缺錢、開店資金週轉等種種藉口,誘使陳某某多次轉賬,累計騙取人民幣24萬餘元。所騙錢款被劉某某用於日常消費及賭博。

其間,陳某某多次提出見面或視頻通話,均被劉某某以各種理由巧妙推脫。直至陳某某堅持要求見面,劉某某擔心騙局敗露,便將其微信拉黑後徹底失聯。

陳某某察覺被騙,向公安機關報案。案發後,劉某某與被害人陳某某簽訂《還款協議》,並取得對方書面諒解。

曾都法院經審理認爲,被告人劉某某以非法佔有爲目的,採用虛構事實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其行爲已構成詐騙罪。鑑於劉某某到案後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系坦白,自願認罪認罰,賠償被害人部分經濟損失並與被害人之間就剩餘的經濟損失達成了還款協議,取得了被害人的書面諒解,可依法對其從輕處罰。

綜上,曾都法院判處被告人劉某某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千元。

“天上不會掉餡餅,網絡交友需謹慎,切勿被‘溫柔陷阱’騙取感情與財物。”法官提醒,網絡交友務必保持警惕:一是覈實身份信息,對不願見面、拒絕視頻的“網友”提高戒心;二是堅守財產底線,凡是涉及大額轉賬、借款的請求,無論理由看似多麼合理,均需多方覈實;三是留存相關證據,一旦發現被騙,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提交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材料,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記者:袁超一

通訊員:任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