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噠……咦?沒鎖!”7月18日凌晨1時許,米東區蘭園小區停車場,寂靜的夜色中響起民警試探性的拉門聲。手電光一掃——副駕駛座上,一部嶄新的蘋果手機赫然在目,旁邊還放着一臺切割機!民警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這位車主也太粗心了!”
這一幕是米東區公安分局地磅街道派出所當晚“拉車門”行動的真實場景。18日晚至19日凌晨,民警們走街串巷,對路邊及小區停放的車輛逐一進行“安全體檢”——通過拉車門檢查是否上鎖。
“嗡……嗡……”深夜的手機震動聲格外刺耳。剛入睡的劉女士迷迷糊糊接起電話:“您好,是劉女士嗎?我們是地磅派出所民警,您停在瑞禾園的轎車車門沒鎖,請立即前來確認車內物品!”
劉女士瞬間清醒,顧不得換睡衣,披上外套就往樓下跑。5分鐘後,她氣喘吁吁地趕到現場。民警指着車內:“您看,兩瓶茅臺酒,還有這些首飾,都放在後座上!”手電光下,酒瓶反射出微光。經粗略估算,這些物品價值超過6000元。
“天啊!我明明按了鎖車鍵的!”劉女士拍着胸口,一臉後怕,“太感謝你們了!”民警一邊幫她鎖好車門,一邊叮囑:“大姐,鎖車後一定要再拉一下門把手確認!貴重物品千萬別圖方便放在車裏!”
與此同時,另一組民警正在街邊藉着路燈檢查車輛。走到一輛轎車旁時,民警習慣性地一拉門把手——“咔!”門竟然開了!俯身查看發現:一部蘋果手機醒目地“躺”在副駕駛座上,座位下還放着一臺專業切割機。
“這部手機至少值五千元,切割機也不是小物件,車主太大意了!”民警立即聯繫車主。匆匆趕來的王先生一臉難以置信:“啊?我明明鎖車了啊!手機是忘了拿,但切割機是下午幹活用的,太重了就想着放車上……”確認物品無誤後,民警看着車主重新鎖好車門才放心離開。
凌晨2時,涼意漸濃。民警在1364小區地下停車場又發現一輛未上鎖的車輛。車內一部厚重的手機引起注意——這是礦區專用設備,市場價超過4000元。
“您好!我們在地下車庫發現您車門沒鎖,裏面有貴重物品,請立即過來!”電話那頭的李先生聲音中帶着睡意和驚慌:“什麼?沒鎖?我馬上下來!”趕到現場時,穿着拖鞋的李先生連連道謝:“這是礦上配的手機,丟了麻煩就大了。裏面的資料太重要了!多虧你們巡邏這麼仔細!”
地磅街道派出所所長李守江介紹,僅這一夜的行動,民警就檢查了737輛車,結果令人喫驚——竟有23輛車“一拉就開”!發現的“車內遺留物品”從名煙名酒、數碼產品到專業工具,五花八門,總價值遠超預期。究其原因,原因在於車主普遍存在的僥倖心理與安全盲區:一是“短暫離開沒事”的僥倖,高估環境安全、低估失竊概率;二是過度依賴鎖車提示音或科技設備,忽略了故障或誤操作可能,未養成手動二次確認習慣;三是惰性思維作祟,圖省事將車輛當作“移動保險箱”,留置貴重物品,大大增加被盜風險;四是疲勞或分心狀態下,習慣性動作出現疏漏。
民警提醒:
切勿將貴重物品存放在車內,離開時務必確認車門已鎖好,鎖車後應手動拉門確認,如發生被盜情況,第一時間報警。
文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記者劉青霞 通訊員劉爭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