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人面臨着就醫不便的問題,比如在醫院裏跑上跑下、不會網絡掛號、不懂智能設備的操作等等。於是,一種叫作“陪診師”的新職業出現了。
上海市民政局近日明確,專業陪診服務將納入養老服務補貼服務內容,對困難老年人實行兜底保障,同時有序開展對陪診人員的培訓工作。陪診服務能夠有效解決老年人“看病難”的痛點嗎?具體的服務內容又該怎樣規範呢?
調查顯示,掛號、協助就醫、繳費,是老年人看病就醫時,排名前三的服務需求。隨着老齡化的到來,沒人陪同看病的老人不在少數。在北京工作的盧娟由於出差日期與母親複查的日期重合,她果斷選擇預約一位陪診師替代自己陪母親去醫院複查。
盧娟:掛號是我自己解決的,但是現場繳費都是陪診師幫着辦理的,等看病時她還安慰我媽媽,看病過程裏她做了筆記,拍了很多照片,還通過微信給我發來醫生的醫囑。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陪診師的職業背景有醫護人員、社工、志願者、家政服務人員等。由於沒有統一的規範,不少陪診公司以“家政”“醫療諮詢”“健康管理”等不同的名義註冊,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收費標準也差異較大。上海市民政局局長蔣蕊表示,陪診服務的確面臨着一些難點。
蔣蕊:陪診這個工種還沒有列入我們國家的職業大典,它不能算是一個行當,但是事實上已經有需求了,我們要積極探索。陪診師需要有些什麼樣的資質,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目前沒有專門的規範,也是在實踐中探索。
民政部去年聯合多部門出臺措施,提出“培育專業助醫組織和隊伍,爲老年人提供掛號取號、就醫陪同、代取藥品、代辦繳費等助醫服務”,各地也通過不同的模式對陪診師行業進行規範管理。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葛健表示,根據《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要求,上海正在浦東、楊浦、松江、徐匯等9個區開展試點。
葛健:試點方案第一要解決老年人能找得到養老護理員的問題,第二要解決陪診過程中的規範性專業性問題,我們也要建立監管機制和收費機制,這也是老人比較關心的,比如遇到了糾紛怎麼處理等。
爲加強陪診師的業務素養,上海市已完成陪診人員的動員招募,正有序開展培訓、考覈工作。培訓對象面向養老服務機構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後續也將結合有關試點推進情況,會同相關職能部門研究社會人員參與培訓的相關工作,各家醫院也在積極配合培訓落地。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門急診辦公室主任 韓文均:我們也會告知他們,患者出現意外情況後,醫院的應急和搶救流程,這樣對就診患者來說,能充分保障就醫安全,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李曉光介紹,對對口的上海市虹口區提供專業醫護講師和實訓場地,提高陪診師的技能,提升就診效率。
李曉光:我們也將開放醫院的各個區域,讓陪診師在實踐鍛鍊中積累經驗,真正掌握相關陪診的技能。
陪診服務的價格到底貴不貴?在上海,目前每次陪診平均消費在兩三百元,子女幫助購買的訂單比老年人自主下單的情況更多。上海市鼓勵各試點區、街鎮結合購買服務的形式,爲80歲以上高齡、獨居等特定對象提供低償、普惠的助醫陪診服務,以及通過社會公益慈善資源爲老年人提供一定資助。上海市民政局局長蔣蕊表示,將專業陪診服務納入上海市養老服務補貼服務內容,對低保、低收入等困難老年人實行兜底保障。
蔣蕊:價格,原則上是採取市場調節價的方式,但是針對一些老年人,他的就診頻率會比較高,比如常態化的尿毒症的定期治療。我們想通過幾個月的試點,不斷總結各個區的模式,包括人員培訓、服務標準、價格確定等,以及政府怎樣去補貼,形成制度後進一步推廣。如果確實有一些特殊困難,我們可以從社會救助的渠道予以幫助。
陪診服務出現糾紛怎麼辦?上海市民政局表示,開展陪診服務的機構需與老年人或其監護人簽訂服務合同,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應當簽訂相關合作協議,明確各方權責;支持試點區通過引入責任保險、建立應急預案等方式,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保障服務主體的合法利益。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黨俊武表示,陪診服務行業正處於發展階段。隨着服務需求的提升,陪診服務行業將更加註重陪診人員的專業培訓,以確保陪診人員能夠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服務。
黨俊武:試點政策的出臺切中了現在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看病陪診的需求,盯準了這個急難愁盼的要點。老年人需要醫院裏有人陪診,子女也歡迎,就可以出臺相關的行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