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集0.9元,續集30元”“默認勾選自動續費”……當年輕人沉迷於“電子榨菜”時,中老年人正成爲微短劇付費陷阱的“重災區”。
法治網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大量微短劇平臺通過隱蔽扣費、誘導消費等手段,致使老年人頻頻“踩坑”。其中,付費機制不透明、扣費來源不清、防沉迷機制缺失等三大亂象尤爲突出,亟待解決。
一、定價“煙霧彈”
“首集0.9元”吸引點擊,後續劇集卻暴漲至30元/集,且未明示完整價格。法治網記者實測發現,絕大多數微短劇平臺未標明看完全劇需要多少錢,劇情一到“爽點”便戛然而止,誘導用戶反覆充值。
在接受法治網記者採訪時,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謝永江表示,“當前我國監管部門對微短劇的治理,主要聚焦於內容審覈,但針對用戶付費環節的機制設計,卻缺乏細化規範,導致退費糾紛頻發。”
二、小程序“玩失蹤”
據媒體報道,有老人爲看短劇訂閱了近60個小程序,兩個月充值9000多元。“扣費來源顯示是H5頁面,但根本找不到對應平臺。”有網友向法治網記者反映。
更糟糕的是,如果用戶想要維權申請退費,還要自己逐個定位充值平臺和所屬公司,將憑證上傳至投訴平臺並說明情況,而這些充值過的小程序卻有相當一部分已蹤跡難尋。
去年8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以上消費者遇到微短劇小程序下架或無法使用,有效期條款模糊不清,劇集下架還不通知。
三、防沉迷真空
新京報新京智庫去年11月的一項老年人網絡行爲調查顯示,有54.05%的老年人每天觀看短劇1-2小時,有極少數(3.24%)老年人平均每天觀看短劇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
除了憑藉短小精悍的劇情吸引觀看,平臺的“算法”投餵機制和“懸念劇情”等設計,也是誘導中老年人連續消費的主要原因。有老人家屬無奈之下給老人手機設置青少年模式,但這只是權宜之計。
“建議搞一下防沉迷模式,控制短劇的三觀及充值問題,滿足老年人們情感需求的同時,又能擁有正常的生活。”有網友在知乎平臺發帖呼籲道。
據“國家廣電智庫”透露,廣電總局正醞釀出臺《微短劇管理辦法》。謝永江認爲,此前監管部門治理微短劇的舉措,重點在於內容和題材的審覈,現階段有必要加強針對性規制,從“內容治理”向“行爲治理”延伸。
“針對微短劇收費亂象,應規範平臺上微短劇經營行爲,禁止通過模糊標價、誘導消費等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行爲。”謝永江建議。
“一老一小”關乎社會民生福祉,我國已正式邁入中度老齡社會。“相較於未成年人有防沉迷系統,老年人在這方面卻無任何強制保護措施。”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祕書長鬍鋼在接受法治網記者採訪時指出。
他認爲,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要求平臺設置防沉迷系統,但老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的細化條款存在缺失;建議相關立法部門適時推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訂,將網絡防沉迷納入老年人保障體系。
“另外,我們鼓勵一些頭部平臺主動作爲,試點推出‘適老化防沉迷’功能(如設置單日消費上限、強制休息提醒),爲立法積累實踐經驗。”胡鋼強調道。
談及微短劇平臺隱蔽扣費、誘導消費亂象,謝永江建議,“微短劇平臺應承擔維護用戶權益的責任,強化微短劇經營者收費的透明度、明示規則和標準。例如,應默認關閉自動續費選項,續費需由用戶主動勾選,並設置每次續費前3天短信提醒;禁止默認打包銷售,需在支付頁顯著位置標註計費標準、單價、總價與退費規則,並提供簡便的退費渠道。”
“今天是微短劇行業,明天可能又是別的新型行業,針對平臺扣費渠道分散、老年人難以追溯扣費這一難題,可參照通信行業標準,由行業協會探索搭建跨平臺消費記錄查詢系統,用戶可一鍵查詢所有關聯扣費渠道。”胡鋼認爲,“也可建立一個第三方非營利性調解平臺,採用線上協商方式低成本解決小額糾紛,避免司法資源浪費。”
文|李夢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