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飽餐一頓後
常感到睏意來襲,昏昏欲睡
躺在牀上一刷手機
發現這種情況是“暈碳”了
什麼是“暈碳”
有科學依據嗎
這種身體反應是正常的嗎
“暈碳”的主要原因是血糖升高了
“暈碳”,顧名思義即“暈碳水化合物”,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專業名詞,而是指攝入大量碳水之後犯困的現象,也可以被稱作“餐後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或“食困”(Food coma)。
對多數人來說,“暈碳”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主要原因在於飯後血糖升高引起的激素水平波動。
當碳水化合物被攝入人體之後,會分解爲葡萄糖進入血液,因此,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特別是高GI(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的升高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而胰島素具有促進細胞攝取葡萄糖、降低血糖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胰島素還會促進肝臟中的色氨酸轉化爲血清素,血清素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後,最終轉化爲褪黑素,這是一種能夠促進睡眠的激素,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睏意。
因此,當血糖迅速升高並刺激胰島素分泌時,就會引發睏倦感。
這些因素也會讓人飯後犯困
除了血糖升高的原因外,還有幾種因素也會讓人飯後感到睏倦。
人在飢餓的時候還會分泌一種食慾素。這是一種促進清醒的神經肽,食慾素越多,人就會越清醒、活躍,喫飽之後食慾素減少,人就會疲倦、想睡。
同時,我們在消化食物時,需要大量的血液進行支援。這些血液會轉化爲足夠的能量進行食物軟化、初步消化以及胃腸蠕動。消化過程中,由於腸胃血流量增加,體內大部分的能量都被集中在胃部,腦部供血因此相對減少, 就會出現大腦供血不足的現象,讓人產生睏倦感。
進食後還會使我們機體內的副交感神經處於亢奮狀態,幫助身體增強消化功能,同時會導致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呼吸減慢,引發睡意。
4招科學緩解“暈碳”現象
“暈碳”本質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頻繁的餐後嗜睡可能暗示着我們的飲食結構不合理,或者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我們還是應該適度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科學地緩解“暈碳”,可以試試這樣做:
調整飲食結構
優選低GI食物(即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如全麥麪包、糙米、燕麥等粗糧,以及豆類、薯類作爲主食,它們能緩慢釋放能量,穩定血糖;增加膳食纖維,多喫綠葉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於延緩胃排空,控制血糖上升速度;均衡蛋白質,適量攝入魚肉、禽肉、蛋、奶等優質蛋白質,不僅有助於維持飽腹感,還能平衡營養攝入。
調整進食順序
喫飯時按照先喫蔬菜(膳食纖維),再喫魚肉蛋奶(蛋白質與脂肪),最後喫主食(碳水)的順序,對我們的餐後血糖更有好處,也不容易長胖。
適量運動
飯後散步10分鐘,就能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讓人更有活力,還有益於血液循環,加快消化過程,緩解飯後睏倦。
曬曬太陽
日光決定了身體的自然晝夜節律和睡眠-覺醒週期。處在昏暗的光線下,身體生成褪黑素,在明亮的自然光線下,人則會感到更警覺、清醒。
瞭解“暈碳”背後的科學原理
有助於我們更好地
管理飲食和生活習慣
提高生活質量
來源丨廣東科普綜合自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廣東衛生信息、生命時報、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