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從團體標準角度規範房屋建築體檢工作的操作指南《房屋建築體檢實施評價導則》(下文稱《導則》),即將在今年12月完成終審及公示並正式發佈。
據瞭解,在經過了9月份的中期工作會後,《導則》深化工作會在近期召開,相關主編單位及各方編審專家,就標準初稿的修改進行進一步完善,並展開深入研討。
據悉,該項《導則》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立項發起,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北京中房研協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聯合主編,旨在爲國內的存量房“老齡化”難題,提供系統化、規範化的管理實施解決方案,填補行業空白。
此次重點深化的部分,包括建立房屋立體檢人員、體檢機構能力要求的相關指標,同時對體檢方法及體檢設備進行了明確並提供了體檢報告的標準化範本,完善了體檢實施項目評價分級體系。
據探討結果,工作組還將開展多個區域的項目試點,爲送審稿完成提供的數據基礎。
隨着過去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的存量建築“老齡化”問題已經逐漸凸顯。有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24年末,國內城鄉住房總建築面積約爲660億平方米,其中房齡超30年的建築佔比達35%。由於房屋材料老化、違規改造等問題導致的居住安全隱患,正在日益凸顯。
存量房老化的問題,也受到住建部的高度關注。早在2023年11月,住建部便發文,啓動全國城市體檢工作,開啓“建築體檢、建築保險、建築養老”制度建設。早在2024年底,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就已經牽頭籌備《導則》立項,聯合多部門及單位進行共同參與編纂。
就在今年10月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中發表署名文章,系統闡述了“十五五”時期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藍圖並提出六大重點任務。
其中就強調,要建立房屋全生命週期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房屋安全體檢、房屋安全管理資金和房屋質量安全保險制度,以強化房屋安全保障。
事實上,今年5月實施國家標準的《住宅項目規範》,對新建住宅層高、電梯設置、樓板隔聲性能指標進行了具體要求,“好房子”也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在此之後,“好房子”便成爲新建住宅市場的又一標準,而存量房如何達到“好房子”的要求,也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倪虹在文章中指出,實施房屋品質提升工程,建設“好房子”,並在城市更新中推進“四好”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而建立房屋安全體檢制度,正是實現從“治已病”到“防未病”、保障居住安全的關鍵一環。
據悉,此次《導則》在內容設計上,重點提及三大部分,包括:構建全週期體檢機制,明確日常體檢、按建築年限執行的基礎體檢、針對房屋隱患展開專項體檢的動態監測體系,以契合“一定年限體檢”的政策導向;推廣無人機、爬牆機器人等無損智能技術,同步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可視化預警+動態分析”,爲建築體檢提供技術支持;建立從8個維度劃分的“優秀、良好、達標”三星級評價體系,爲體檢質量提供清晰標尺。
事實上,近年來國內已經多次出現由於建築老化、外層建築材料脫落造成的人身傷害事件,對於存量房的維護問題,也逐漸受到行業和購房者的重視。尤其是由於大量建築進入“中年”或“老年”期,定期體檢對於及時發現隱患、保障安全愈發重要。
建築體檢課題組組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銀髮人居分會會長周忻坦言,過去人們有病纔去看病,但現在很多人每年都去體檢,房屋也是一樣的。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認爲,《導則》團體標準的即將頒佈,標誌着我國在應對存量建築“老齡化”問題上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一標準的出臺,不僅是對當前住房安全需求的積極響應,更是推動建築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好房子’生態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