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積木”式蓋樓再上熱搜!廣州放大招:2026年起出讓宅地100%實施裝配式建築

每經記者|劉頌輝 每經編輯|魏文藝

“搭積木”式蓋樓再上熱搜。

近日,廣州市住建局網站發佈消息,廣州市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產業發展工作專班辦公室印發《廣州市大力發展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加快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其中提到,2026年起,廣州市出讓的居住用地100%實施裝配式建築。

該消息一經發布,迅速引發了廣泛關注。這意味着,未來購房者在廣州購置的新房項目,大多將像“拼樂高”一樣建造而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注意到,裝配式建築在房地產行業並非新鮮事物。鑑於其具備建築施工高效、節能環保等優勢,萬科、碧桂園、綠地集團、保利發展等知名房企已紛紛對裝配式建築展開探索與實踐。

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宋紅衛通過微信接受每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裝配式建築的優勢與“好房子”四個標準中的安全性、綠色性標準高度吻合,符合政策導向,同時迎合了消費者對於高品質產品的需求。

明年起,出讓宅地100%實施裝配式建築

根據上述實施意見,廣州將因地制宜推進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產業發展,在政府投資或參照政府投資管理的新建房建項目全面應用裝配式建築、裝配式裝修,逐步推進模塊化建築應用。到2030年,全市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產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

實施意見要求,自2026年起,廣州市出讓的居住用地100%實施裝配式建築,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應用盡用裝配式建築,新出讓的商業用地中建築公共區域應採用裝配式裝修。

同時,推動模塊化建築、智能建造技術在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危舊房改造、老舊小區原拆原建和新型農房建設等場景的充分應用。

對於新建安置房及其配套公建項目,從2026年開始實施模塊化建築的計容建築面積佔比不低於15%,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應用盡用,並以每年不低於15%的比例遞增。到2030年,力爭全面實現模塊化建築技術應用。2026年起,每年度新建商品房出讓地塊實施模塊化建築的計容建築面積不少於10%,到2028年不少於30%。

實施意見明確,將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產業園和生產工廠建設納入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優先保障用地需求,明確土地產出率等用地控制指標參照綠色低碳產業指標執行,給予適當的折減優惠。

11月12日,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在接受每經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政府重視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其應有之義就是綠色智慧,而裝配式建築是實現綠色智慧的重要渠道和載體。同時,建築業也是降碳減排的重要領域,發展裝配式建築是降碳減排的最佳路徑。

華東一家品牌房企內部人士告訴每經記者,推進裝配式建築有利於城市發展。在建築模塊提前準備好的情況下,可提升工程施工效率,減少施工產生的建築垃圾,控制工程質量標準化,有效避免施工人員專業水平的不確定性因素。

專家:裝配式建築契合“好房子”需求

所謂裝配式建築,是指將建築的主要構件(包括樓板、牆板、樓梯、陽臺等)在工廠預製完成,並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的一種建築方式。

近年來,我國裝配式建築發展迅速,已成爲建築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今年以來,上海、山西等多地出臺措施進一步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

今年9月,上海印發的《上海市促進建築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培育增長新動能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推進裝配式建築與智能建造融合發展,做強“上海建造”品牌,對符合條件的裝配式示範項目予以財政支持。今年2月印發的《山西省裝配式建築產業鏈2025年行動計劃》指出,全省新開工裝配式建築占城鎮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30%以上。

11月初召開的湖南省裝配式建築深化應用場景工作推進會透露,今年前9個月,全省裝配式建築完成產值2731.2億元,同比增長82.1%。今年以來,湖南省各級各部門錨定4000億元產值目標,有力有序推進裝配式建築產業倍增計劃。

11月12日,每經記者從萬得終端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裝配式建築指數一路上漲,相關企業包括精工鋼構、上海建工、華建集團、中國建築等。

宋紅衛向每經記者分析指出,裝配式建築在我國屬於朝陽行業,近些年增長比較迅速,僅在上海備案的預製構件生產企業數量就達到138家,實際產能約450萬立方米‌。

宋紅衛認爲,裝配式建築的優勢與“好房子”四個標準中的安全性、綠色性標準高度吻合,符合政策導向,同時迎合了消費者對於高品質產品的需求。但由於裝配式建築的成本較傳統現場澆灌式要高,各地對於裝配式建築的要求不一致。

“裝配式建築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很多地方面臨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尤其缺乏兼具工業化思維和實操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因此行業整體盈利性仍然較弱。據瞭解,裝配式建築行業整體毛利低於20%,僅幾家頭部企業盈利性相對較好一些。”

對於接下來裝配式建築的發展,宋紅衛建議,相關政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一是推動全國裝配式建築的統一標準;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降低企業成本壓力;三是加快技術培育和人才的培養;四是強化監管機制。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