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標準成了房企的“銷售寶典”

工人日報記者 康勁

從企業的成本測算,到營銷中心的人頭攢動,再到市民的憧憬與疑慮,西北地區首部省級“好房子”導則的出臺,不僅將重塑甘肅的居住圖景,更將導引中西部城市邁向“住有宜居”的未來之路。

“以前覺得‘四代宅’是噱頭,現在看來,將是實實在在的居住升級。”在蘭州中海·未來之境項目營銷中心,一位銷售顧問指着沙盤上錯落有致的建築羣,語氣堅定。他身邊的展板上,“空中花園”“立體綠化”“高得房率”“開盤勁銷8.73億元”等字樣格外醒目。

近日,甘肅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佈《甘肅省“好房子”規劃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這份自10月起實施的文件,爲甘肅新建住宅劃定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的新目標,更因其作爲西北地區首個省級“好房子”專項規劃導則的獨特身份,讓蘭州的房地產企業迎來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

“《導則》給了我們明確的方向”

《導則》的出臺,在蘭州房地產市場激起千層浪。對於企業而言,這不僅是政府的一紙文件,更是一場關乎未來競爭力的深刻變革和營銷機遇。

今年以來,蘭州多家房企推出“四代宅”項目。在土地資源相對緊張的蘭州,這種以露臺設計爲賣點、附帶大面積贈送空間的戶型設計,迎合了當地居民對“好房子”的嚮往。

“正是抓住了城市居民對‘好房子’的迫切需求,我們5個月內四開四捷,接連打破蘭州樓市熱銷紀錄。”蘭州中海地產工作人員介紹說。

有開發商坦言,雖然“好房子”標準抬高了建設成本,但市場需求旺盛,品質項目反而更具競爭力。“《導則》給了我們明確的方向。”一位房企負責人表示,“我們現在做設計,會主動考慮智慧安防、無障礙設施,這不僅是合規,更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今年4月在蘭州安寧區啓動的令牌·雲啓項目,也是當地較早入市的“四代宅”項目之一。該項目細化“好房子”標準,提出了“寧靜住宅”的新概念,亮出了包含“場地噪聲與振動”“室內噪聲與振動”“撞擊聲隔聲”“規劃與建築降噪”“空氣聲隔聲”“制度與管理”六大技術指標體系。

“成本確實上去了!僅僅採用浮築樓板和三玻兩腔隔音窗,每平方米成本增加約300元。還預留100%充電設施安裝條件,20%直接建設充電樁,每一項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令牌·雲啓項目有關負責人話鋒一轉,“但消費者願意爲品質買單,我們主打‘寧靜’和‘生態’,雖然單價高,但銷售好於預期。如今《導則》出臺,實際上幫我們統一了市場認知,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

過去,房地產營銷靠的是地段、學區、低價。如今,《導則》的出臺讓“好房子”本身成了最大的賣點。

一位蘭州中海·未來之境的銷售顧問表示,現在客戶諮詢的問題變了。“以前問每平方米多少錢?離地鐵多遠?現在問日照時間夠嗎?物業費裏包含花園維護嗎?”他笑着說,“《導則》成了我們的銷售寶典,客戶覺得政府都定了標準,我們講起來更有說服力,也更專業了。”

據瞭解,《導則》對“好房子”的空間佈局、單元寬度、日照標準等的精細化要求,倒逼設計院和施工方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施工企業則面臨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挑戰,智慧化系統的集成更需要跨專業協作。

企業普遍認爲,《導則》猶如助推器:提高了行業門檻,加速了市場洗牌,爲有遠見、有實力的企業開闢了全新的賽道。

極具參考價值的“區域樣板”

記者注意到,在東部沿海城市早已佈局“好房子”藍圖之時,甘肅的《導則》並非簡單複製,而是具體結合了西北地區的自然稟賦、發展實際和羣衆需求,列出了一份具有“中位度”和普遍性的“區域樣板”。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會地帶,生態脆弱,氣候多樣,我們必須走出一條符合省情的‘好房子’之路。”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爲此,《導則》開宗明義,將住宅選址安全置於首位,明確要求避開滑坡、泥石流、地震斷裂帶等自然災害威脅地段,並完成災害風險評估。這直接回應了西北地區地質條件複雜、生態環境敏感的現實挑戰。同時,倡導優先利用城市已開發區域和低效用地,推動舊城更新,體現了土地集約利用的緊迫性。

空間佈局上,甘肅摒棄“行列式”單調佈局,要求合理佈局組團空間和集中綠地,營造疏密有致、層次豐富的空間序列。針對不同高度住宅設置單元寬度限制,確保建築日照滿足國家規範,提升居住舒適度。

《導則》的另一大亮點是其系統性和前瞻性。它構建了涵蓋住區環境、內外交通、配套設施、智慧服務等核心維度的完整指標體系,實現了從規劃源頭到建設管理的全生命週期管控。

甘肅東西縱橫1600多公里,地域地貌各異。《導則》將全省劃分爲河西走廊、蘭白都市圈、隴中隴東、隴南山地、甘南高原五大風貌區,提出差異化建築指引。例如,蘭白都市圈鼓勵發展立體生態住宅,與當前市場上熱推的“四代宅”項目相呼應;甘南高原則探索低密度特色住宅,保護草原生態和民族文化。

這種“一區一策”的思路,避免了“千城一面”,讓“好房子”既現代又富有地方韻味。

業內專家認爲,甘肅的《導則》之所以具有“中位度”和普遍性,是因爲它所面對的問題——老城區更新壓力大、新城區需科學引導、生態約束明顯、地域文化多元——恰恰是西安、西寧、銀川乃至更廣泛中西部城市的共同課題。它提供了一個務實、可及、可推廣的解決方案,爲這些地區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實現居住品質躍升提供了借鑑。

從“有房住”到“住好房”

事實上,“好房子”已成爲全國多個省市提升城市建設和居住品質的共同行動。從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到地方實踐的百花齊放,一場關於居住品質的深刻變革正悄然展開。

“要爲老百姓建造更多更好的房子”——2023年以來,浙江、江蘇、山東等省份相繼出臺省級“好房子”技術導則或建設方案。整體來看,“好房子”的核心目標高度一致:從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轉向追求“好不好”的體驗。各地政策各有側重,但無論是浙江的“全齡友好”、寧波的“防風防腐”、南京的“文脈傳承”,還是甘肅的“風貌分區”,都是在統一目標下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的本土化創新。

這場變革的背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構成了從“有房住”向“住好房”邁進的時代共識。

政府與企業的努力,最終要接受市場和居民的檢驗。在蘭州,有人對“好房子”充滿期待,也有人心存疑惑。家住城關區的老住戶陳大爺點贊《導則》中“十五分鐘生活圈”的規定,他希望“以後的小區綠地多點,離菜市場近點”。一位潛在購房者則發出疑問:“這麼大的空中花園誰來管?費用誰出?”

一位房企負責人坦言:“如何讓‘好房子’真正‘好住’,還需要政府、企業、業主三方共同努力,構建起從建設到長期運營的全鏈條保障體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