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陳利 每經編輯|陳夢妤
“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爲主的階段。”
10月11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住建部部長倪虹指出,“十四五”期間,全國累計銷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積約50億平方米;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羣衆。
“‘十四五’是住房發展承上啓下的時期。”廣東省住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分析指出,一方面,從舊模式轉向新模式,必然經歷下調的陣痛,新房銷售前高中間低,後期開始趨穩;另一方面,住房工作要兼顧穩定、高質量發展和轉型。
城市更新被擺在更突出位置
“十四五”期間,我國城市更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倪虹介紹,“十四五”期間,全國累計銷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積約50億平方米;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羣衆。
與此同時,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2387個,啓動城市危舊房改造17.5萬套(間),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改造老舊街區6500多個、老舊廠區700多個,推進“四好”建設。
根據中指研究院監測,2025年1~9月,全國已經發行的新增地方專項債中,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租賃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土地儲備等房地產相關的專項債發行約6400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分別爲632億元、1302億元,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專項債發行816億元,同比增長1.4倍。
從地方來看,今年以來,多地已經落地城市更新相關實施文件,如深圳、上海等;多地也持續落地政策,探索老舊住房自主更新,通過政策優化獎勵,鼓勵小區房屋產權所有人蔘與開展自主更新,加速推進老舊小區項目更新。
中指研究院分析指出,本次會議一方面強調將推動各項任務儘快落地見效;另一方面,倪虹部長進一步強調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要把城市更新擺在更突出的位置。預計城市更新各項新機制將進一步加快建立,配套的金融、財稅、土地等支持政策也有望逐漸落位。
此外,住建部副部長董建國在會上指出,“十四五”期間,存量住房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全國已有15個省區市的二手住宅交易量超過新房,顯示存量房市場活躍度顯著提升,房地產市場結構正由增量開發向存量運營轉變。
“這也意味着全國接近一半省份的二手房交易超過新房,這些省份基本是東中部房地產發展較爲成熟、規模較大的省份。總體來看,市場開始趨穩了。”李宇嘉分析指出,進入存量時代,不能拿新房增長與否來評判住房市場是否企穩,而要以新房+二手房來綜合評判。
配套政策仍有完善空間
作爲推動房地產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好房子”建設在此次發佈會上也被重點提及。
據介紹,全國強制住宅項目規範已經於5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有14項提升的要求,比如樓的層高已經從原來的2.8米提高到不低於3米,4層以上的樓都要加裝電梯;對樓板的隔音也有要求,降低10個分貝。
倪虹強調,建“好房子”要重點抓5個方面,即好標準、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好運維。
今年以來,各地持續出臺落地“好房子”建設技術標準,部分城市也出臺文件,對建築設計規劃、計容規則等進行了規範。如9月,上海發文明確可局部提高建築高度並放鬆陽臺計容面積計算規則;成都、合肥等地出臺規範政策,對於住房項目的計容規則等進行完善和規範。
“穩定‘好房子’政策預期,未來或有更多城市跟進。”中指院分析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佈會上,倪虹提到,住建部正在研究通過系統改造,使存量老房子升級爲符合現代居住標準的“好房子”。該研究聚焦既有住宅的結構安全、節能性能、適老化及數字化改造,旨在提升居民居住品質並延長建築生命週期。下一步,住建部將聯合地方試點,完善技術標準與資金機制,推動改造規模化落地。
此外,關於交付問題,董建國強調,“十四五”期間,全國白名單項目貸款審批金額已突破7萬億元,已有750多萬套已售但難交付的住房完成交付,購房人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司法處置始終把購房人權益置於首位,對違法違規、損害羣衆利益的企業將堅決查處,防止其金蟬脫殼、矇混過關。
董建國表示,房地產市場能否平穩健康發展,根本取決於人、房、地、錢四類要素資源的配置效果。去年和今年各地已經編制實施了住房發展的年度計劃,目前正在積極謀劃科學研判,編制好“十五五”住房發展規劃。
“本次發佈會在詳細介紹‘十四五’時期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成就的同時,也體現出未來房地產發展的重點方向。”中指院分析指出,一方面,明確把城市更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更新是未來城市建設的重點之一;另一方面,強調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是要讓人民羣衆住上“好房子”,進一步明確了“好房子”建設在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位置。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是未來發展重點,緊抓“安居”基點,提高居住水平,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配套政策仍有進一步完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