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瀟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提出,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這一表態,再次強調了政策層面對於城市更新的高度重視。
與此同時,我國城市更新市場空間在持續擴容。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5年我國城市更新市場規模將突破8.6萬億元,到2030年有望邁入10萬億元級別,成爲超級市場。
政策導向愈發清晰,市場潛力不斷顯現,城市更新正站上新的發展起點。然而,現實挑戰也不可忽視,在長週期開發模式下,城市更新如何平衡經濟賬與民生賬,構建出可持續的盈利模型?又需建立怎樣的融資機制與之匹配?企業還需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實現資本閉環,推動項目順利運轉?帶着這些問題,《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多個城市更新項目,試圖通過多方調研與深入交流,尋找推動城市更新的最優解。
模式多元
在北京城中軸線西側、距離天安門不遠的宣南核心區,大吉巷街區已實現“新舊共生”,舊貌換新顏。
這片街區曾是名人雅士聚集之地。百年前,這裏是康有爲寓所;中國第一本以“評論”命名的刊物《每週評論》在此誕生。市井煙火、士人風骨與梨園雅韻,在此交織共生,鐫刻深厚文化印記。
然而,隨着歲月變遷,衆多歷史建築已年久失修,片區逐漸破敗。2016年,聚焦歷史文脈保護與公共空間復興,北京中海大吉城市更新項目啓動。
歷時9年改造,2025年5月份,北京中海大吉巷正式亮相。記者在現場看到,合院式街道生機勃勃。街區內,有人在古建築裏的老字號餐館與網紅咖啡館小憩,有人帶着孩子走進康有爲故居,瞭解那段波瀾壯闊的維新歷史。不遠處,“大吉貓”等文創形象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駐足拍照打卡。“我們是老宣武居民,這次特地看看老街區的新模樣。”一位居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以後還會帶朋友一起來逛逛。
中海企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項目採取“地上守形制、地下挖價值”的方式,在保護地上風貌的前提下,構建了大體量地下商業空間。自大吉巷面世以來,項目整體接待人次已突破500萬,開業當天單日客流量更是超20萬人,力爭實現空間與收益的平衡。
“前期調研了很多地址,最終選定大吉巷作爲入駐北京的首店,中意的是二環核心地段和開放式街區的格調。”一家餐飲品牌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5月份開業以來,客流與營收都遠超預期,6月份單月營業額已超過200萬元。
在業內看來,大吉巷的經驗折射出當下城市更新路徑的多樣化探索。聚焦文脈保護、產業煥新與生態修復等目標,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城市更新模式。
不僅僅是傳承歷史文化,產業激活類項目也是熱點方向。例如,北京金隅智造工場由老舊建材基地轉型爲“硬科技”企業聚集區,保留85%以上高承重產業空間,引入科技企業,有效提升了土地坪效與產出效率。
“不少核心城區仍存在大量低效工業區或商業區。通過更新盤活,不僅能優化空間結構,也有助於實現國資保值增值。”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崔霽表示。
在生態修復類更新中,廣州海珠溼地項目則探索出“生態+產業”結合路徑:通過溼地修復、水質提升,生態岸線營造等措施手段強化生態功能。同時,圍繞生態資源,佈局溼地旅遊、研學基地、文化創意、數字算法園等產業項目,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協同發展。
仍存堵點
儘管各類城市更新實踐正在鋪開,現實中的堵點仍難忽視。記者在調研中獲悉,產權複雜、協調難度高、資金回報週期長、盈利路徑模糊等多重難題,成爲掣肘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城市更新項目的重要因素。
“不少老城區地塊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用地屬性混雜,產權確權難度大,項目啓動前就面臨高昂的協調與談判成本。尤其是歷史文化保護類更新項目,改造成本高、資金回收慢,盈利模式不清晰,限制了社會資本參與。”崔霽表示,審批流程冗長亦是城市更新痛點之一。在推進城市更新項目時,通常需要同時滿足規劃、國土、建設、文保、消防、環保等多類職能部門的審批要求,協調成本相對較高。
此外,由於城市更新項目往往涉及大量拆遷、安置和基礎設施建設,前期資金需求巨大,傳統融資渠道難以滿足。在建設完成後,運營性城市更新項目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高昂的前期投入和不確定的盈利路徑使得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城市更新的複雜性遠高於過去單一的房地產開發模式。”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其本質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升級與資源配置方式的重塑,其背後既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相匹配的金融工具。
目前來看,財政支出在城市更新中的佔比較大,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性相對較低,構建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吸引更多主體參與至關重要。
“過去的城市更新中財政投入佔比達到60%至70%。但是,要構建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一直靠財政大幅度投入顯然是很難持續的。下一步,城市更新需要利用市場機制,調動民間的資源,包括國有企業投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秦虹認爲。
換言之,打通城市更新堵點,需要財政、金融等多方協同發力,建立從規劃到實施再到運營的市場化機制。
如何破局
可見的積極進展是,城市更新機制正加快從“單一依賴財政”向“多元可持續”演進。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城市更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初見成效,安全發展基礎更加牢固,服務效能不斷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經濟業態更加豐富,文化遺產有效保護,風貌特色更加彰顯,城市成爲人民羣衆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政策頂層設計不斷強化之際,財政預算安排、金融工具創新、社會資本引導等組合拳也在加快落地。
財政政策層面,中央財政計劃未來幾年補助超200億元,推動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地方政府專項債也將加大投入城市更新領域,各地正積極響應,如重慶渝中區已發行13個專項債包,重點支持老舊小區改造、風貌保護及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落地。
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公募REITs等資本退出機制正逐步構建。今年年初,華夏金隅智造工場REIT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爲國內首單以城市更新產業園爲底層資產的公募REITs。
中指研究院研究總監吳建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REITs、專項債等金融工具可通過差異化設計,實現更精準的匹配支持,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此外,多地正積極探索引入民營資本參與城市更新的新機制。比如,北京勁松北社區通過特許經營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改造老舊小區,並獲得社區配套設施的運營權,在不改變產權的前提下實現多方共贏。
參與城市更新的房企也逐步意識到,開發理念需從傳統開發邏輯向存量資產運營轉變,這是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秦虹表示:“我們面對的存量資產,就像是一臺複雜的電腦,不僅需要更換硬件,更需要重新寫代碼、編程序、裝系統,城市更新不能按照開發思維去做。”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不動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總監郭翔宇表示,城市更新對企業的核心要求,是從“開發商”向“資產管理者”的角色轉變。這一轉型要求企業具備全生命週期的綜合能力,核心競爭力從“快速複製”轉爲了“長期價值創造”。
“城市更新並非簡單的‘拆舊建新’,關鍵在於實現城市風貌提升與功能升級的雙重目標。”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杜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不少項目停留在傳統舊改思路上,雖然效率高、見效快,但對於服務功能的系統性優化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可以預見,城市更新通過激活存量土地、推動產業升級,成爲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支點,不僅能撬動數萬億元的增量市場,更將對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產生深遠影響,願各方合力而爲,加力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