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 曦 通訊員 鄒煜超
近日,一則“男子在家連續拔罐兩天導致截癱”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據報道,該男子因操作不當造成嚴重後果,這一案例也爲熱衷中醫養生的人羣敲響了警鐘。
隨着中醫養生理念深入人心,拔罐作爲傳統外治法的一種,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少人將其視爲緩解疲勞、改善不適的家庭保健法。然而,盲目進行拔罐操作背後隱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爲此,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醫專家,釐清常見拔罐操作誤區,揭示正確操作方法。
誤區一:拔罐能改善各種不適
不少人將拔罐視爲“萬能療法”,無論頭痛、失眠、疲勞還是肌肉痠痛,都指望通過拔罐來緩解。中國鍼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中醫藥大學鍼灸推拿學院教授陳澤林介紹,拔罐有其特定的適應症,目前根據文獻總結的有456種,主要適用於風寒溼痹、咳嗽、頸肩腰痛慢性疲勞綜合徵、消化不良等病證。
“從中醫理論看,拔罐通過負壓吸附體表,能夠開腠理、祛風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主要針對風寒溼邪侵襲人體引起的病證。”陳澤林解釋說,“對於感冒初期、疼痛類疾病、高血壓等實證、寒證、溼證,拔罐能發揮良好效果。”
但對於某些病證,拔罐不僅無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陳澤林特別強調,抽搐、痙攣、皮膚過敏、潰瘍、水腫以及大血管分佈處不宜拔罐。對於體質虛弱者,如老人、兒童、孕婦及久病體虛者,拔罐也需格外謹慎。
“這個導致患者截癱的案例,很可能因患者在不適合的部位或情況下進行了拔罐,損傷了神經或軟組織。”陳澤林介紹,拔罐並非“萬能養生術”,明確適應症與禁忌症是安全操作的第一步。
誤區二:身體哪裏不舒服就拔哪裏
“腰疼拔腰,背疼拔背”是許多人的直覺選擇,但天津中醫藥大學鍼灸推拿學院副教授徐媛指出,拔罐位置的選擇需要根據經絡循行、穴位特性及疾病性質綜合考慮,而非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拔罐部位的選擇同樣如此。”徐媛舉例說,“比如胃痛,我們不一定只在胃部拔罐,可能會選擇背部的胃俞穴,或者腿部的足三里穴,這些都是與胃腑功能密切相關的穴位。”
根據中醫理論,背部膀胱經循行區域分佈着與五臟六腑相對應的背俞穴,在這些穴位拔罐可以調節相應臟腑功能。因此,臟腑病變多選擇相應背俞穴進行拔罐治療。
對於局部軟組織損傷的情況,如急性腰扭傷,確實可以在疼痛部位進行拔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現皮膚破損或血腫,則不宜拔罐。
徐媛特別提醒,有些部位是拔罐的危險區域,如頸部、腹股溝、腋下等有大血管分佈的部位,以及眼、耳、口、鼻等感覺器官附近。“人體這些部位組織結構薄弱,拔罐可能造成損傷,尤其是頸部分佈着重要的神經和血管,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誤區三:拔罐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不少人認爲“拔罐時間越長,效果越好”,甚至有人故意延長留罐時間,直到皮膚出現水皰認爲“溼氣被拔出”才起罐。陳澤林明確表示,這是非常錯誤且危險的做法。
“一般情況下,留罐時間應控制在5—15分鐘,具體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以及拔罐部位而定。”陳澤林解釋說,“對於初次拔罐者、年老體弱者或兒童,時間應適當縮短,通常5—10分鐘即可。”
留罐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局部皮膚過度充血、水腫,甚至出現水皰。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引發患者感染。
“那位連續拔罐兩天導致截癱的患者,很可能不但位置選擇錯誤,而且拔罐時間過長、頻率過高,導致局部組織嚴重受損,影響到脊髓或外周神經。”陳澤林強調,拔罐治療一般每週1—2次即可,不宜過於頻繁,要給身體足夠的恢復時間。
夏季拔罐時間可稍短,冬季可稍長,但一般不宜超過15分鐘,體質虛弱者,最好不超過10分鐘。
誤區四:罐印越深代表排毒越好
拔罐後皮膚上留下的暗紅色、紫黑色甚至青紫色的罐印,常被解讀爲毒素排出的表現,且顏色越深代表排毒效果越好。徐媛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常見的誤解。
“罐印的顏色主要與局部血液循環狀況及皮下毛細血管破裂程度有關,並非所謂的毒素外排。”徐媛解釋說,“罐印顏色的深淺主要反映的是局部寒、溼、瘀等病理狀況,以及病變的嚴重程度,並不直接代表治療效果的好壞。”
陳澤林進一步說明,從中醫角度看,罐印顏色與體質和病情有一定關聯: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局部有血瘀或寒凝;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多爲寒凝血瘀;罐印鮮紅,通常表示體內有熱邪;罐印灰白或無顏色改變,多提示氣血不足或寒溼較重。
“罐印顏色深不一定代表治療效果好,同樣,罐印顏色淺也不意味着治療效果差。”陳澤林強調,治療效果應當以症狀改善爲主要判斷標準,而非罐印顏色。
對於網絡上流行的“拔罐排毒”的說法,徐媛認爲,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人體代謝產物主要通過肝臟、腎臟和呼吸系統排出,皮膚並非主要排毒器官。“將罐印解釋爲‘毒素排出’不具備科學依據。”
鏈接
科學拔罐重在細節
科學拔罐,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具體需注意這些方面。
一是選擇合適的罐具。目前市面上的罐具有玻璃罐、竹罐、陶瓷罐和硅膠罐等。傳統玻璃罐用閃火法吸拔稱爲火罐法,火罐法效果好,但操作要求高。居家拔罐建議選擇抽氣罐,相對安全且易於操作。
二是保持適宜環境。拔罐時應在溫暖、避風的室內進行,避免風寒侵襲。拔罐後也要注意保暖,避免立即吹風或接觸冷水。因爲此時毛孔開放,易受外邪侵襲。
三是選擇舒適體位。應根據拔罐部位選擇舒適且能持久的體位,如背部拔罐採取俯臥位,頸部拔罐採取坐位,確保局部肌肉放鬆,便於操作且效果更佳。
四是觀察拔罐時的反應。拔罐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表情及局部皮膚變化。如患者有頭暈、心悸、噁心、面色蒼白、冷汗等暈罐現象,應立即起罐,讓患者平臥、保暖,輕症狀者喝些溫開水,重症狀者按壓人中、內關等穴位。
五是注意起罐技巧。起罐時不可硬拉或旋轉罐具,否則會造成患者皮膚損傷。傳統火罐起罐時,需要一手抵住罐口周邊皮膚,另一手扶罐稍傾斜,用手指按壓對側皮膚,使空氣緩緩進入罐內,罐即能自然脫落。使用抽氣罐則只需直接打開氣閥,罐即可脫落。
六是重視起罐後處理。起罐後局部皮膚常出現紅暈或紫紅色瘀斑,此爲正常現象,一般會自行消退。患者局部瘙癢時,不可搔抓,以免感染。患者出現小水皰時,可不處理,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皰較大時,可用消毒針具刺破,塗抹消炎軟膏,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七是危險人羣及部位禁用。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症的患者,嚴重心臟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患者,有抽搐、痙攣症狀者,過度疲勞、飢餓、醉酒者,均不宜拔罐。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佈處,還有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及乳根部也不宜進行拔罐。
最後,拔罐是一種專業的醫療技術,而非簡單的養生保健手段。雖然拔罐操作相對簡單,但也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對於複雜病症,建議患者到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醫師操作;家庭保健拔罐,則應嚴格掌握適應症和操作規範,避免盲目操作導致不良後果。
此外,拔罐後要注意休息,避免立即洗澡,尤其是冷水澡,一般建議患者拔罐結束間隔4—6小時後再洗澡,以防風寒侵襲。只有科學認識拔罐,遵循操作規程,才能讓這一傳統療法安全有效地爲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