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寒,老年人該如何養生防病?

時值秋冬交替,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增大,老年人身體機能容易減退,那些身體衰弱甚至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如何安全度過秋冬季?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行發佈會,邀請多位中醫專家爲老年人養生防病支招。

抗外邪需內外兼修

老年人容易出現哪些健康問題?

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徐鳳芹指出,老年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3方面:多種慢性病共存,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集於一身;功能減退,包括記憶力下降、視力聽力衰退等;衰弱綜合徵,表現爲精力不足、行動遲緩、易跌倒等。

“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多系統共同衰退、相互影響的結果。”徐鳳芹表示,中醫的核心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對一些老年健康問題,不能把它作爲一個孤立的“病”來看,而是看作人體自然生活規律。“生、長、壯、老、已”中,“老”這一階段的整體狀態失衡,其根本原因在於臟腑氣血虛損,特別是腎精不足和脾胃功能減弱。中醫對老年健康管理秉持積極態度,通過整體治療努力讓老年人“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

秋冬季節是流行性感冒的高發季節,老年人如何提高自身正氣抵抗外邪?

徐鳳芹介紹,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老年人多屬氣虛體質,抵禦外邪能力不足,因此預防感冒的關鍵在於“益氣固表”。具體來說,調理推薦採用平補的方式,比如服用黃芪燉雞湯補中益氣,食用山藥粥健脾養肺,通過大棗茶調和營衛。這些食材性味平和,適合老年人長期食用。必要時,也可在醫師指導下選用經典的益氣固表類方劑,多法並用,增強機體防禦能力。

徐鳳芹強調,除藥食調理外,運動也不可少。適度運動可激發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提升正氣。同時適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穩定情緒。內外兼修,增強身體抵抗外邪的能力,方能幫助體弱之人安穩度過流感高發季節。

緩解腰腿疼有妙招

腰腿疼痛現象在老年人中較爲普遍。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葛金文表示,疼痛不嚴重者可用簡單方法緩解。

“首先是穴位按摩。”葛金文介紹,腰背痛,可握拳用拳眼上下摩擦後腰的腎俞穴區域;腿痠痛,可用拇指按揉膝蓋外側的足三里穴及膝後委中穴,每穴按摩1—2分鐘,以感到酸脹爲度。此外,還可以艾灸。葛金文表示,艾灸通過溫熱效應能深入經絡,驅散寒溼,特別適合遇寒加重的疼痛。可選取腎俞、大腸俞、陽陵泉、委中、足三里等穴位,或將艾條對準痛點,距離皮膚2—3釐米施灸,每穴10—20分鐘,以溫熱舒適、皮膚微紅爲宜,注意避免燙傷。此外,中藥熱敷包也是不錯的選擇,老年人在家蒸熱後,敷於患處,能夠疏通經絡,明顯緩解腰腿疼痛。

“平時,老年人要特別重視腰腿肌肉的鍛鍊。”葛金文強調,鍛鍊對老年人非常重要。老年人在家裏可以採取溫和的方式鍛鍊,如仰臥躺在牀上,腳尖盡力向前伸,再盡力回勾,反覆進行,這樣小腿會比較強壯,促使下肢血液循環;也可伸直膝關節,將腿抬高30—45度,保持數秒後再放下。如此反覆,可以鍛鍊腰腿肌肉,防治腰腿痛。

秋季老年人容易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楊戈認爲,異常過度的情緒會損傷臟腑功能,調節老年人情志的方法在於疏通肝氣和補益心脾,核心的“藥引子”就是愛與陪伴。老年人可以培養興趣愛好、參加社區活動等方式舒緩情緒,另一方面,家庭和社會也應給予老年人足夠的支持和陪伴。

多法並舉滋養陰液

不少老年人經常感到口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瘙癢,這是爲什麼?該如何改善?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楊戈介紹,中醫將這類乾燥症狀歸結爲“陰虛津虧”。中醫理論中,“陰液”代表人體內所有有形的、滋潤的、安靜的液體物質,如血液、唾液、淚液、汗液等,它如同身體的“潤滑油”與“冷卻液”,負責滋潤臟腑、濡養四肢百骸、制約陽熱。

隨着年齡增長,就像自然界步入秋季,人體會出現自然的陰液耗傷,主要原因有:

肝腎陰虛是根本。肝開竅於目,腎主水液。老年人腎精虧虛,無法上濟於心火,會導致心腎不交,產生虛火,灼傷津液。肝陰不足,則不能滋養眼睛,導致乾澀昏花。

脾胃虛弱是源頭。脾胃是津液生成的源頭。脾胃功能弱,喝進去的水和喫進去的營養物質不能有效轉化爲身體所需的津液,反而直接排出體外,形成“乾渴但喝水不解渴”的局面。

不良生活習慣加重損傷。如過食辛辣、油炸、燒烤等溫燥食物,熬夜、思慮過度會暗耗陰血;長期待在空調房等乾燥環境中,也會加速津液流失。

那麼,該如何改善這類問題?

楊戈介紹,改善陰虛乾燥,切忌一味大量灌涼水,那會進一步損傷脾胃。正確的思路是“滋陰潤燥”,即補充能夠生成津液的根本物質,並促進其輸布——

食療潤燥,安全有效。可選用溫和的滋陰食材,如經典代茶飲沙蔘麥冬玉竹茶,取適量沙蔘、麥冬、玉竹泡水代茶,能潤肺生津、養胃滋陰;銀耳百合羹潤肺安神,配合枸杞更能滋補肝腎,改善皮膚乾燥與睡眠。

起居方面,應避免熬夜,儘量在子時(晚11點至凌晨1點)前入睡,此時人體陰氣最盛,最宜養陰。居住環境可使用加溼器保持一定溼度,避免過度沐浴,少用鹼性強的清潔品。

情志方面,宜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大怒與過度思慮,以防“怒傷肝”“思傷脾”,進一步耗損陰血。適當聽音樂、靜坐、深呼吸,都有助於內在平衡。

此外,配合穴位按摩也能加強滋陰效果,如經常按揉三陰交(內踝尖上四橫指)與太溪穴(內踝尖與跟腱間凹陷處),兩穴均爲調補肝、脾、腎三陰的重要位置,長期堅持,有滋水涵木之效。

“應對老年乾燥症,我們要像呵護一塊需要滋潤的土地,不是潑一盆冷水,而是下一場綿綿春雨。”楊戈說,通過滋陰的飲食和寧靜的生活方式,讓津液慢慢滋生、滲透到全身,從而由內而外地恢復肌膚、皮膚、眼睛的潤澤。

補虛安神呵護睡眠

很多老人晚上睡不好、容易醒,中醫有哪些安神助眠方法可以使用?

“老年人失眠發生率約30%—50%,且隨年齡增長逐漸增高。”徐鳳芹表示,這反映了“老年人多虛多瘀”的生理特點。“虛”即心血虛和肝血虛。從中醫層面講,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因爲血虛,心神失養,就會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問題。“瘀”是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會擾亂心神,從而加重失眠或反覆發生。因此,中醫治療失眠從“補虛”和“安神”兩方面入手。

針對失眠問題,徐鳳芹推薦了兩個食療方:一是桂圓蓮子羹,桂圓肉可養心安神,蓮子健脾益腎,兩者合煮成粥,適合心血不足、睡眠淺、多夢的老年人;二是百合棗仁茶,百合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酸棗仁可養心安神,這兩味合起來煎煮再燜30分鐘,再作代茶飲,適用於心煩、入睡困難的老年人。也可按壓穴位,內關穴和神門穴有寧心安神之效,按壓3—5分鐘,感到微微酸脹即可。

“家人對老年人的呵護支持也很重要。”徐鳳芹補充說,睡前問候或陪伴聊天能提供心理安撫。同時,老年人應保持規律作息,儘量在11點前入睡,避免牀頭放手機,下午3點後不喝濃茶等。

飯後行走因人而異

人們常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否適合老年人?

葛金文表示,“飯後百步走”本意是通過舒緩運動來促進脾胃消化和運化水飲,但並不適合所有老年人,應因人而異。

哪些老年人適合飯後緩步慢行?

葛金文介紹,對那些身體素質較好、沒有嚴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飯後適度活動更有益身心健康。其次,脾胃功能較弱、易積食的老人,飯後休息約30分鐘,再以“閒庭信步”的方式慢走10—15分鐘,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緩解飽脹感。

哪些老人不宜飯後立即行走?葛金文提醒,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飯後行走易導致心腦供血不足,引發頭暈、心絞痛等意外,這類老人飯後最好靜坐或者平躺30—60分鐘;患有胃下垂的老人,飯後行走會加重胃的下垂程度;平時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老年人,喫飯後自然感到睏倦,這是老年人身體的自我保護信號,應靜臥養氣,強行散步反而會耗傷氣血。

運動養生不傷爲本

“老年人運動養生須遵循‘不傷爲本,適度爲要’的原則。”葛金文提醒,首先要順應自然。老年人氣血不足,身體調節機制不夠,運動要選擇在陽氣升發的早晨或下午陽氣較盛的三點到四點左右,千萬要避開陰氣較盛、天也不亮的清晨或夜晚,也不要在烈日當空的正午。春夏可適當增加運動量,秋冬則應趨向收斂,不要過度運動,特別不要劇烈運動,減少陽氣消耗。其次要量力而行,做到“形勞而神不倦”,運動以微汗舒暢、不覺疲勞爲度,切忌大汗氣喘,以免耗傷氣血與心陽。

同時,還要“重點鍛鍊,顧護根本”。葛金文指出,老年人腰腿疼痛、關節不利的根本在於腎精虧虛、肝腎不足、氣血衰弱,導致筋骨失養,不通則痛、不通則僵。因此鍛鍊應“以養爲主、以通爲要”,可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動作,壯腰固腎。

此外,老年人的運動不應只追求形體的活動,更要注重精神的調養。運動時可集中意念於動作與呼吸,使全身放鬆,達到“形神合一”,實現“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葛金文強調,老年人“護本鍛鍊”可以遵循下列“三字經”:腰常搓,腎俞熱;膝常揉,筋不結;腿常抬,血自流;腹常摩,脾自強;氣常勻,意常守;緩柔穩,久見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