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張陽】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裏,年輕人常常被學業的壓力、工作的焦慮、社交的疲憊裹挾,情緒如同起伏的浪潮,需要一處處溫暖的港灣來停靠。而在衆多陪伴中,泡泡瑪特的拉布布用治癒的潮玩形象承接碎片化的快樂,影石全景相機以沉浸式影像記錄那些不想被遺忘的瞬間,LiberLive無弦吉他,則用科技敲碎音樂的高門檻,讓每個人都能在指尖旋律裏釋放壓力、表達自我,這也正是在社交媒體上,被許多年輕人認可的“情緒三件套”。

“情緒三件套”的走紅,正是藏着當代年輕人對“輕鬆獲得熱愛”的集體渴望。
近日,環球網記者走進音樂科技品牌LiberLive的研發實驗室,在這裏看到了其第二代旗艦產品C2無弦吉他的底層技術架構,以及其自主研發、行業首創的高動態採樣合成系統——LiberAOS(LiberLive Audio Operating System),希望探究出LiberLive無弦吉他爲什麼能被衆多消費者喜愛。
一個“因爲熱愛”的故事
故事的起點,要回到創始人唐文軒的求學時期,那時的唐文軒還是個懷揣“瘋狂科學家夢”的理工男,從小就幻想在廢棄城堡的地下室裏搞發明的他,大學時一頭扎進了機器人領域——彼時學校還沒有專門的機器人專業,他就靠自學敲代碼、做模型,硬是把對機器人的熱愛變成了專業能力,最終拿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機器人實驗室的入場券。
這個實驗室的核心研究方向,是讓機器人感知世界、處理信息並與環境交互,而唐文軒在地下室裏日復一日的實驗,不僅圓了童年夢想,更悄悄埋下了一個未來的種子:這些能感知、能交互的技術,能不能不只是用來做端茶送水的服務機器人,而是做點能點燃人熱情的事?
回國後,在大疆工作期間,唐文軒遇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如今LiberLive的CTO李勁松,住在同一間宿舍的兩人因爲相似的技術背景,成爲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也會彼此分享此前做過的有趣的研究和想法。一次偶然的機會,唐文軒聊起了自己“半途而廢”的音樂經歷:曾爲了學鋼琴、吉他,找遍教材和老師,卻總被複雜的指法、枯燥的練習勸退;身邊的朋友也大多如此,嘴上說着“想玩音樂”,卻總因“沒天賦”“沒時間”“門檻太高”望而卻步。那一刻,兩個大男孩突然意識到:或許可以用機器人感知與交互的技術,幫普通人跨過音樂的門檻,讓“玩音樂”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至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一場由熱愛驅動的商業之旅啓程了。
這個想法其實最初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2016年,當他們討論方案時,手裏只有一些機器人算法的代碼和簡單的硬件模型。最初的原型機簡陋得有些可愛:用類似音箱的算力系統做核心,外面裹着紙糊的“吉他”外殼,連撥片都是臨時找的塑料片。但當他們把這個“半成品”拿給完全不會彈吉他的朋友試玩時,奇蹟發生了:朋友按着簡單的提示,居然彈出了《小星星》,興奮得當場大叫。

就是這個瞬間,讓唐文軒和李勁松堅定了方向。沒有所謂的市場調研、商業分析,他們想做的就是一種全新的音樂交互方式:不需要複雜的按弦技巧,不需要記海量的和絃,普通人一上手就能彈出像樣的旋律。之後,兩個人一頭扎進技術打磨裏——畢竟,要讓“一按一撥出好音”從想法變成現實,需要攻克太多難題。其實,2016年恰好是隨着智能手機的爆發,一波智能硬件正風起雲湧的時候,很多產品增加了WIFI功能,有了APP就搖身一變成爲了智能產品。但是,唐文軒和李勁松並沒有走這條看起來能賺到“快錢”的道路,他們要做的也不是把傳統的吉他智能化,而是要從頭創造一個新的品類——無弦吉他!
錄音棚級音質背後的“聲音進化論”
作爲無弦吉他這一新品類的開創者,LiberLive 在音色構建上並無現成路徑可循,爲了確保聲音具備真實質感與人味聽感,團隊聯合多個專業聲學空間,圍繞不同型號的吉他、鋼琴、鼓組與貝斯等樂器展開系統化採樣,逐步搭建起獨屬於LiberLive的音源庫。以一把馬丁或泰勒吉他爲例,單型號的採樣週期往往就超過一個月,涵蓋從不同撥片材質、手指觸弦角度、演奏力度,到指甲與指肉的觸感差異等多個維度。每一處能被耳朵捕捉的細節,最終都沉澱進 LiberLive 的音源庫,爲之後的動態調用與“直指樂器臨場”的沉浸式聽感打下了根基。
而“好聲音”,遠不止於還原,更關乎挑選與修復。每一個聲音還需通過千萬裏挑一的極限甄別與手工調校——在滿足杜比全景聲標準的靜音房中,工程師把每一個不同的採樣逐幀監聽,只爲捕捉極限狀態下的細節瑕疵。“哪怕只損失 1% 的聽感,我們也要將它補齊。”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細節,恰恰構成了“真實感”的關鍵基礎。

在產品上,整個團隊更是精益求精,比如,如何讓設備精準感知手指的按壓力度?他們引入了無人機領域的磁傳感技術,讓撥片在無接觸狀態下也能捕捉到最細微的動作,連輕輕一劃與用力一撥的區別都能精準識別;如何讓音色聽起來更還原?他們都反覆試驗揚聲器材質,最終選擇了高端監聽設備才用的鈦合金中高頻單元,只爲還原吉他弦那種清亮的“噌”聲。
在這個普遍追求效率的時代,LiberLive 選擇將更多時間還給耳朵。他們相信,真正打動人的聲音,不是被快速量產出來的,而是經過時間、經驗與情感反覆打磨之後的結果。這份“慢工細活”所留下的“人味”,纔是音樂最不可替代的溫度。

市場給了這份“慢工細活”最好的反饋,2023年首款產品C1上市時,他們甚至沒預料到市場的熱情——首輪開售秒罄,線下門店排起長隊,黃牛把價格炒到原價的兩倍,兩位創始人都不得不親自去工廠打包發貨。
可是,當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視頻:自己用C1彈給年邁的父母聽,老人跟着旋律哼唱時眼裏閃着光;一位退休教師則用它在社區活動中自彈自唱,成了“銀髮網紅”;還有短視頻博主用它創作專屬BGM,擺脫了“用爛了的背景音樂”的尷尬;甚至有街頭藝人帶着它去駐唱,一臺設備就能抵一個小型樂隊。這些反饋讓團隊意識到:他們做的不只是一款產品,更是一個“音樂入口”——幫那些被門檻勸退的人,重新找回對音樂的熱愛;幫那些想表達情緒的人,多了一種溫柔的方式。
行業首創, Liber AOS構建無弦吉他新範式
經歷了C1的爆火之後,LiberLive團隊並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而是投入到下一代產品的思考中,下一代產品該如何進化呢?是更大的電池?更好的處理器、音箱?
在傳統樂器與智能設備之間,LiberLive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既要實現“人機交互”的極致順滑,也要守住“聲音聽感”的專業底線。前者,考驗的是交互系統的反應速度與判斷能力;後者,則是音色真實度與動態表現的綜合結果。只有真正做到“聽感高級、交互聰明”,才配得上“優秀無弦吉他”的稱號,Liber AOS的誕生,正是這一雙重標準的系統級技術落地。
作爲目前全球唯一專爲無弦吉他場景打造的“音樂智能工作流系統”,Liber AOS串聯起信號捕捉、處理核心、音頻引擎和聲學輸出四大關鍵路徑,以近乎極致的理性系統架構,以近乎極致的理性系統架構承載感性的音樂表達。這套看不見的“智能內核”,正在重新定義人、技術與音樂之間的關係。

Liber AOS架構中的核心,是LiberLive自研的多核異構芯片組。它不僅是整套系統的數據中樞,更構建出一條從“動作語言”到“音樂語言”的智能決策鏈:通過自研無人機磁感撥片與力控指板構成的感應矩陣,精準感知演奏者每一次按壓、抬起等微小動作,並實時提取其中包含的力度、角度、頻率等複合信號,從而形成對“演奏意圖”的高度還原。

相比市面上大多僅能實現“聲音播放”、聽感相對機械的智能樂器,LiberAOS 更像是一臺“嵌入式音頻工作站”。其4顆處理核心組成並行架構,具備高性能運算能力,像四位高速運轉的編曲師,爲“即彈即響”的實時演奏提供穩定支撐。而芯片之上的自研音頻引擎系統,則承擔起更爲關鍵的判斷與決策任務——它如同一位始終在線的智能製作人,能夠在瞬息之間分析演奏意圖、調用來自千萬級音色庫的動態採樣資源。每一個音符背後都不是一個聲音文件,而是一整組按照演奏方式、力度、情緒特徵分類的多版本集合。系統會像一位智能製作人,根據演奏者此刻的意圖與表達需求,調用最合適的音色版本進行輸出,確保旋律的情緒張力“恰如其分”。
最終,所有聲音將通過一套高標準打造的揚聲器系統完成釋放。LiberLive C2 採用雙頻揚聲器設計,分別由蠶絲包裹的鈦合金高頻單元與 3.25寸低頻增強揚聲器組成,高低音各司其職,層次分明、張力十足。作爲聲音輸出鏈的最後一環,揚聲器既是系統技術的落點,也是用戶聽感的起點。而正是這份“把聽感做到極致”的執念,讓 C2 在真實演奏中擁有遠超同類產品的空間感、動態感與現場感。哪怕在沒有外接音箱的場景下,也足以完成一場小型“家用 livehouse”級別的演奏,提供沉浸、清晰、富有空間感的聲音現場。
正是這一整套從“感知 → 運算 → 輸出”的閉環系統,讓 LiberLive C2 擁有“1 秒上手、30 秒成曲”的入門體驗,以及“一鍵錄音棚”級別的專業音質表現。從理性的系統構建,到感性的情緒傳達,這一套中國自研的智能音頻操作系統,正在將無弦吉他從“音樂玩具”真正推入“專業表達平臺”的新紀元。
結語:
從實驗室的紙糊原型到全球百萬用戶的選擇,LiberLive的成長軌跡,恰好契合了當代年輕人對情緒消費的需求:他們不需要“專業級”的完美,卻需要“零門檻”的輕鬆;不需要“炫耀式”的擁有,卻需要“沉浸式”的體驗。就像拉布布能在拆開盲盒的瞬間帶來驚喜,影石能把旅行的快樂定格成全景記憶,LiberLive無弦吉他則能讓年輕人在疲憊的夜晚,隨手彈一段旋律,把一天的壓力都融進音樂裏。

這三件“情緒三件套”的走紅,本質上是科技對“普通人熱愛”的尊重——它不再把“專業”“天賦”作爲門檻,而是用技術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讓每個人都能輕鬆觸達熱愛。這正是科技最溫柔的價值:讓每個人都能更好地享受世界,安放自己的情緒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