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17日電(記者王美華)4月20日將迎來穀雨節氣,這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疼痛科副主任醫師陳平提醒,此時養生要順應節氣特點,重點做好祛溼健脾,以安然入夏。
“穀雨取自‘雨生百穀’之意,寓意春雨滋潤、五穀萌發。”陳平介紹,此時,南方多雨溼潤,北方升溫明顯,空氣溼度增大。中醫認爲,溼邪易困脾傷胃,阻滯氣血,導致人睏乏無力、關節痠痛、影響睡眠。因此,穀雨養生的重點是祛溼、健脾,脾主運化水溼,脾胃好才能化溼、養氣血。
在飲食調理方面,陳平建議遵循“清淡爲主,健脾爲先”的原則,多喫“紅”與“綠”:適當多喫紅豆薏米粥,搭配茯苓、山藥,有助祛溼,脾胃弱的人可以加點陳皮理氣;綠色蔬菜如芹菜、苦瓜等清熱利溼,可幫助腸胃保持清爽狀態。同時,要少喫冰飲、肥肉等生冷油膩食物,適當飲用薑茶或茉莉花茶,可暖胃化溼。
起居方面,建議“春捂適度”。陳平解釋,穀雨時外界溼氣重,易在體內淤積,穿衣不宜過厚,適當出汗有助於排溼。但是,夜間需特別注意腹部和腳部保暖,防止溼邪乘虛而入。同時要“動靜結合”,他建議每日保持半小時溫和運動,如散步或拉伸,以微微出汗爲宜。居家可巧用艾葉,用其泡水擦地或進行艾灸,藉助艾葉溫性驅溼散寒。
穴位按摩是祛溼妙招。陳平介紹,祛溼可以按揉陰陵泉與足三里兩個關鍵穴位: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膝下凹陷處的骨突點,每日按壓3—5分鐘可健脾祛溼;足三里在小腿外側膝下四指寬處,同法按摩能調脾胃、補氣血,緩解疲勞。兩穴早晚各按一次,按壓時酸脹感明顯者,提示體內溼氣較重,堅持按摩可使氣血更通暢。
針對穀雨易發的關節痠痛,陳平建議可用姜水泡腳後按摩小腿,可驅散寒溼。若出現失眠症狀,多與溼邪困脾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有關,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參苓白朮散或藿香正氣水,配合艾灸神闕穴或足三里。若失眠伴隨肩背痠痛,可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嘗試針刺神門、內關等穴位,以寧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