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丨醫科院腫瘤醫院周生餘談淋巴瘤:首診首治決定命運 科學認知破除治療誤區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今年的主題爲“科學防癌,健康生活”。

淋巴瘤是一類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習慣的變化以及老齡化等社會問題的日益突出,淋巴瘤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淋巴瘤的新發病數爲8.52萬例,中標發病率3.88/10萬,中標死亡率1.67/10萬。

淋巴瘤發病的原因是什麼?淋巴瘤診治的關鍵問題在哪?淋巴瘤患者如何進行科學管理?針對這些患者關心的話題,環球網記者採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周生餘教授。

多重因素可誘發淋巴瘤

淋巴瘤的發病時間具有一定的年齡階段性,大約 1/2淋巴瘤發生於65歲以上人羣,1/3發生於75歲以上人羣 。近年來隨着65歲以上人羣的增加,淋巴瘤在老年人羣中的發病率逐步增加。

“臨牀中老年患者佔比確實較高,但年輕羣體也不容忽視。”周生餘教授指出,淋巴瘤發病老齡化是重要誘因——免疫功能隨年齡增長衰退,使得惡性細胞逃避免疫監視。但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影響更爲複雜。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因素與霍奇金淋巴瘤、NK/T細胞淋巴瘤等亞型密切相關;化學制劑暴露、房屋裝修污染等環境因素也被證實與淋巴瘤的發病有關。

“具體來說,淋巴瘤的發病機制涉及基因的改變、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異常等。基因的改變可能導致淋巴細胞的惡變,而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則可能通過改變遺傳分子導致淋巴瘤的發生。此外,免疫功能的下降也是淋巴瘤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周生餘教授談到。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患者中,肥胖、熬夜、燒烤等高脂飲食、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成爲突出危險因素。“門診遇到的年輕患者,多有長期熬夜習慣,這會導致免疫微環境紊亂。“周教授特別強調。

多學科協作破解診治難題

由於淋巴系統遍佈全身,因此淋巴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根據WHO第五版指南,淋巴瘤根據其不同的細胞來源及臨牀表型,共計分型100餘種。淋巴瘤的臨牀分型複雜,每個亞型都是一個獨立的疾病,但臨牀表現多種多樣,常缺乏特異性,導致淋巴瘤容易誤診。

目前,病理診斷是淋巴瘤確診的金標準。“通過淋巴結或組織的活檢,結合常規的HE染色、免疫組化和分子檢測等手段,我們可以明確淋巴瘤的類型或亞型,爲後續的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周生餘教授表示,淋巴瘤的診斷難點在於活檢部位的選擇和組織量的充足性。準確的活檢部位和足夠的組織量是獲得良好病理診斷的關鍵。此外,有經驗的病理學家、臨牀和病理醫生的良好溝通也至關重要。對於不太典型的淋巴瘤病例,專業的病理學家能夠通過豐富的臨牀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做出準確的診斷。

由於淋巴瘤是一個高度異質性的疾病,不同亞型具有獨特的臨牀、病理、遺傳和分子生物學特徵,因此,淋巴瘤的治療必須建立在精準分型的基礎上,採取“量體裁衣”式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據瞭解,周生餘教授所在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頭頸及淋巴瘤內科創新採用“多學科閉環管理“模式:從初診開始,病理科、影像科、內科、放療科等專家即組成團隊,通過MDT多學科會診確定個體化方案。

周生餘教授介紹說,多學科診療模式不僅關注療效的判斷,還注重不良反應的管理和後續治療的決策。對於全身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我們會考慮是否需要結合局部放療;對於初診高危或復發難治的患者,我們會探索新藥和新治療方法的應用。“這種規範化和個體化結合的多學科討論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首診首治決定命運 科學認知破除治療誤區

淋巴瘤是一種可以通過內科藥物治療達到治癒或長期控制的疾病。然而,患者在面對這一疾病時,往往會出現過度恐慌或過度樂觀的情緒。這兩種情緒都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

周生餘教授認爲,患者要正確認識淋巴瘤這一疾病。雖然淋巴瘤是一種惡性腫瘤,但並不一定是致命的。隨着醫學技術的進步,許多淋巴瘤患者都能夠得到有效治療控制、長期生存、功能性治癒、或者臨牀治癒。因此,患者不必過度恐慌,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然而,患者也不能過度樂觀。”周生餘教授也提到,雖然新藥和新治療方法不斷湧現,但它們的適用範圍和療效仍然有限。患者不能盲目追求新藥和新治療方法,而應該根據醫生的建議和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建議,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同時,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疾病產生不良影響。

周生餘教授特別強調,初診首治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準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方案是淋巴瘤治療成功的關鍵。因此,患者在初次就診時應該選擇專業的醫院和醫生,接受專業而全面的檢查和評估。

“對於復發難治的患者,我們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新藥的臨牀研究。這些研究經過了嚴格的審查和評估,對於適合參加研究的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機會。”周生餘教授提到。

即使臨牀治癒,淋巴瘤患者仍是腫瘤易感人羣。周生餘教授談到,淋巴瘤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和隨訪的疾病。患者應該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複查,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患者也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爲疾病的康復創造有利條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