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醫學界既往認爲造成骨關節炎的主要病因爲機械磨損等局部因素。記者6日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該醫院雷光華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岑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全身代謝等系統因素也是導致骨關節炎的主因。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
全球有超過5億的骨關節炎患者,截至目前尚無安全有效、可延緩病情進展的藥物。探明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以及干預靶點,並開發相應的治療藥物是研究的熱點。
這項研究以雷光華團隊建成的大樣本、穩定隨訪、前瞻性自然人羣隊列“湘雅骨關節炎研究”相關創新成果爲基礎展開,耗時10餘年。研究發現,血液甘氨熊去氧膽酸(GUDCA)的含量越高,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和嚴重程度就越低。這一新發現,在團隊另一項自主建立的獨立人羣隊列(湘雅步行研究)中獲得了證實。此外,研究人員通過多組學研究發現人體內的鮑氏梭菌相對丰度與血液GUDCA水平正相關。研究人員還提出了有望通過“老藥新用”來治療骨關節炎的可能。比如,患者口服已被證實安全性良好的已上市藥物熊去氧膽酸,可顯著降低骨關節炎的風險。
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腸道菌羣引起的代謝紊亂會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在全球率先系統性提出了骨關節炎發病機制新學說,突破了骨關節炎是一種局部因素所致疾病的傳統認知,開闢了臨牀轉化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