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企業主:我最近哭泣的次數比一個經常啼哭的小男孩還要多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 王雯雯】“當美國政府起初宣佈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時,我並不意外,因爲我對此有所準備,但上週(美國對華關稅已升至145%)當我和兒子一起坐在廚房的地板上時,我哭了幾次,比一個經常啼哭的小男孩哭的次數還多,過去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是毀滅性的。”美國小企業主貝絲·貝奈克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分享了她被美國政府“瘋狂關稅”打擊後的心路歷程。

作爲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直接受害者,貝奈克因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崩潰”時刻而廣受關注,她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公開表達了自己對“對等關稅”的不解與不滿。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她分享了自己近期的一些觀察與思考。在她看來,一些美國民衆根本不知道真實的製造業是什麼情況,他們聽着“會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以爲加徵關稅制造業就會回到美國,但他們絲毫不瞭解這究竟需要付出什麼。

貝奈克的主要業務是銷售一種自己設計的嬰兒硅膠餐墊,她選擇在中國生產產品,然後運往她生活的明尼蘇達州,主要以電商的方式進行銷售,美國民衆可以通過公司網站,或是亞馬遜平臺訂購產品,她爲此還專門在辦公室外準備了一個倉庫。

她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目前,她有兩個集裝箱的產品在中國的工廠準備運往美國,原計劃是上週發貨。但根據最新的美國關稅政策,這些產品想要進入美國,她不得不額外支付20多萬美元的關稅,這完全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好在中國的工廠願意爲她暫時保管這些產品,直到她想出下一步該怎麼辦。但對於身在美國的她而言,這就意味着當倉庫中現有的兩到三個月的庫存商品售罄之時,她就無貨可賣了。“那時,我將沒有生意,沒有收入,我無法給員工支付工資,也無法支付貸款和生活的賬單。”貝奈克稱。

然而令她感到更加痛苦的是,很多美國民衆告訴她,她應該承受目前所遭受的痛苦,然後回到美國製造產品。在她看來,一些美國民衆對於製造一件產品究竟需要什麼依然存有很多誤解,爲此,她專門拍攝製作了一段視頻,介紹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環節以及涉及到的所有機械設備,向美國民衆科普以高效、安全、高質量地方式生產產品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她想告訴美國民衆,美國目前缺乏這方面的專業技能。

貝奈克進一步介紹稱,起初她決定在中國生產產品是基於多方面的考慮,首先是因爲當她設計出嬰兒硅膠餐墊時並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真正的產品,但與她合作的美方產品開發人員在中國有一個辦事處,他們向她詳細地介紹成品生產的整個流程,他們一同去往了中國的工廠,實現了產品從設計到製造的平穩過渡。

此外,她還表示,“美國製造”高昂的成本也是她選擇“中國製造”的原因。對於美國的生產商而言,想要高效生產,就必須大量進口原材料以及配件從而降低價格,這就需要她下一筆很大的訂單,生產活動才能開始。但她並沒有足夠的錢一次性生產大量產品,尤其是她生產的還是一種此前不存在、新研發的產品。“那個時候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想要買它。所以我不能在美國進行大的投資,而我們在中國的生產團隊非常棒,他們對我這個創業新手幫助很大。”貝奈克稱。

美國政府發起“關稅戰”後,貝奈克還算了一筆賬,現如今美國有一些工廠能夠生產她的產品,但成本遙不可及,如果她選擇在美國生產,產品的銷售價格必須要增加一倍以上她才能盈利。現在她銷售的主要商品售價爲30美元,但如果放在美國生產,售價至少要到60美元,甚至可能要到80美元。

她在採訪過程中不禁感嘆,過去幾十年中國的製造業水平逐年提高,中國的製造商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上往往令人驚歎。“我的產品來自中國,質量非常高。中國的生產團隊工作非常出色,滿足了我們制定的質量標準和安全標準。他們甚至會給我發生產視頻,我看到工人們的工作條件很好。人們在生產我設計的產品時都很開心,這讓我感覺很好,但大多數美國人沒有看到這一點。”貝奈克稱。

在採訪過程中,貝奈克還透露,她所認識的數百名與她一樣的中小企業家正在苦苦掙扎。而在美國還有成千上萬中小企業家經營着銷售時尚服飾或鞋子的小型時裝店、嬰兒用品店,他們爲所在的社區提供商品,當中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在中國製造,現在這些商品的價格將翻倍,他們也將難以爲繼。而從消費者角度而言,如果失去了“中國製造”,超市的貨架將空空如也,可供美國消費者選擇的商品會減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日用品甚至可能會完全消失。

“把製造業轉移回美國,在美國製造所有美國人民需要的消費品是不可能的。我們既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來製造這些東西,也沒有配套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專業技能,這對美國來說將是毀滅性的。”貝奈克稱。

她還以自己的家庭情況爲例,介紹中美之間本可以互利互惠的一面:他的丈夫是一位美國農民,以種植玉米和大豆爲業。在明尼蘇達州,有肥沃的土壤,聰明的農民,先進的農業設備,明尼蘇達州人民擅長於農業,他們生產的許多農作物都出口到了亞洲,這就像中國人民在製造業方面令人驚歎一樣,所以中美人民可以交換彼此“擅長的東西”,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互相支持。

放眼未來,她表示自己將繼續大聲疾呼,努力去“教育”美國人民真相是什麼:對於一家小企業而言,製造業到底是什麼樣子? 它面臨什麼困難?它的成本究竟有多昂貴?爲什麼美國做不到?

“許多美國人現在仍然不知情,他們只是聽到有人告訴他們,‘我們會讓美國再次偉大’,‘我們會把製造業帶回這裏’,一些美國人也許想要這些,但我認爲他們並不瞭解這實際上需要付出什麼,我們不可能一眨眼就實現這些。”貝奈克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