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本週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80.5萬輛和387.3萬輛。其中,新能源商用車國內銷量53.2萬輛,市場滲透率17.9%。與新能源乘用車高達47.6%的滲透率相比,商用車新能源化亟待提速。
商用車主要指客車、貨車、專用車、工程車輛等用於運輸人員和貨物的汽車,比乘用車體型更大、對於載貨能力的要求更高。雖然目前我國商用車保有量僅佔汽車總保有量的12%,但其碳排放量佔比超過55%,被稱爲汽車和交通領域減排降碳的關鍵少數。從某種程度上說,加快商用車新能源化,對於調整能源結構、實現碳中和更爲迫切。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起步於商用車領域。2009年,“十城千輛工程”啓動,主要針對的就是城市公交大巴及專用車等商用車。不少人感慨,商用車新能源化得到的政策支持,一點也不比新能源乘用車少,但實際推廣進度並不如乘用車,這值得深思。
商用車之所以遭遇新能源化難,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使用場景複雜。作爲生產資料,商用車對車輛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有着極爲嚴苛的要求,現有電動化方案難以滿足。二是經濟性要求高。純電動和氫燃料商用車的初始購置成本高,且氫氣價格及相關使用成本也制約了其市場化。三是補能設施不完善。充換電或者加氫站數量不足、分佈不均,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和高速公路沿線,充換電設施或加氫站的缺乏,給新能源商用車的運營帶來了不便,導致用戶存在“補能焦慮”。
破解這些難點,首先,要達成一個行業共識,即新能源汽車應以電動化爲主體,並推動多元化發展,包含增程混合動力、甲醇等多種技術路線。目前,純電和氫燃料是驅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技術路線,但從綜合續航里程、可靠性、經濟性、場景適應性等因素來看,這些技術路線應用到商用車領域還存在一定侷限性。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大量湧現,新技術的成熟不斷催生增長潛力巨大並具有廣泛賦能作用的新興產業。事實上,技術路線的成功是企業競爭和市場選擇的結果。更優質、更有前景的技術路線脫穎而出,需要我國加快新能源商用車多元化技術路線的探索。
其次,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乘用車已基本實現“油電同價”相比,目前新能源商用車的初始購置成本遠高於燃油車,後續降本空間仍存。降本固然需要產品規模的擴大,但更依賴技術創新。新能源商用車生產企業要通過創新驅動,加強電池技術、驅動系統、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加快產品迭代升級的同時,降低生產製造和終端售賣成本,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最後,還要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在電動化背景下,商用車的商業模式被加速重構。與傳統商用車相比,新能源商用車售購不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企業構建覆蓋銷售端、貨源端、能源端、運營端、回收端的多維生態。如何爲用戶嫁接更多資源,開拓更多運營場景,提供更多增值服務,並形成成熟的商業閉環,也是處於產業鏈核心地位的商用車企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