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預計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到2027年,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000億元。《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呈穩步增長態勢。當月,微短劇分類分層審覈制度生效,未經審覈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半年多來,微短劇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發生諸多變化,多部違規微短劇下架,免費模式將微短劇的受衆範圍擴大,抵制“無序擴張”和呼籲“微短劇+”的聲音並行不悖。那麼微短劇精品之路如何走得更遠?

大浪淘沙

“微短劇精品化的首要前提,是劇本內容的精品化。”微短劇《秋蟬》編劇王菲菲說。

微短劇產業曾“一路狂飆”,《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年8月,小程序和APP平臺共上線微短劇22615部。高速增長的同時,泥沙俱下的問題一度凸顯,薄弱劇情裏,不乏製造對立、販賣焦慮、地域歧視等錯誤觀念,更有甚者,用色情暴力元素強化刺激,用低俗惡俗情節博取流量。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董昕表示,對微短劇採取“推動繁榮發展爲主,放水養魚”的出發點,給予更多發展空間。但針對粗製濫造等問題的監管不斷收緊,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部門多次開展專項治理,發佈多份管理提示、工作提示。按照要求,現在投資額度在100萬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由國家廣電總局審覈,3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的普通微短劇由省級廣電部門審覈,30萬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劇由播出或爲其引流、推送的平臺負責把關,並定期進行信息備案。

“建立好遊戲規則是必要的,微短劇的審覈時間也不長。”王菲菲認爲,這些舉措有利於推動微短劇劇本轉向“內容爲王”,同時還要從行業內部發力,“微短劇更看重中間製作和後期推廣,劇本投入佔比不到10%,一些劇本甚至是抄襲、AI創作、即興創作。如果想出精品,劇本投入佔比應該上漲”。

由於微短劇在內容呈現上具有“短平快”的特徵,這就要求編劇在極短的時間裏建立人物、展現衝突、設置懸念。“既要會下‘鉤子’設置亮點,連續吸引觀衆,滿足情緒消費需求,又要在小體量裏體現大主題,引發深層次思考,確保精神體驗。”王菲菲說。

精品化還意味着在內容上摒棄同質化。微短劇生產製作進度快,一種類型的劇火了,各家團隊就蜂擁而上,相似劇情扎堆出現。“這樣的市場行爲難以避免,但微短劇是大浪淘沙的過程,最後只有立得住的作品才能留下。”在王菲菲看來,長劇參與方多,統一意見相對複雜,微短劇團隊構成相對簡單,投入少、試錯成本低,能夠靈活選擇題材和敘事方式,更應該花時間去嘗試創新和體現差異化。

降本增效

經過數年發展,微短劇已經形成分工明確、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條,比如上游的出品方、承製方,中游的平臺方、分銷方,下游的廣告方、傳播方。精品化倒逼編劇推陳出新,也要求拍攝製作團隊更新制播邏輯。

總體來看,與電影電視劇相比,微短劇演員片酬、服裝道具、場地租賃、後期製作標準較低,幾十萬元甚至十幾萬元就可以完成一整部作品。在精品製作指揮棒下,生產方如何平衡好投入與回報?

“我們的主創人員都是電影人,對後期的要求都是按照電影標準執行的,但預算只有微短劇的標準。”微短劇《金豬玉葉》監製易小星說,爲了節省拍攝時間成本,有時一天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對演員體力是很大的考驗,導演也一直站在攝影師背後指導鏡頭”。

“是一場愉快的冒險,冒險中一定會付出非常多的汗水。”易小星這樣形容。在他看來,微短劇已經進入2.0時代,要吸取傳統電視劇、影視劇的製作方法,呈現完整的劇情、主題和人物關係,體現一定的社會價值,盡力靠近一個電影工業製造出來的產品。

短劇在精品化過程中,短視頻平臺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廣泛鏈接受衆,一方面有義務對平臺上的內容把關負責,另一方面對觀衆、市場的反饋最爲靈敏,可以向創作方提供引導。更重要的是,在平臺幫助下,創作團隊的投流成本大大降低。

《金豬玉葉》是抖音短劇“辰星計劃”的作品之一,這一計劃自2023年12月啓動,對微短劇創作方進行資金和流量扶持。相關業務負責人錢立立說,計劃分爲聯合出品和聯合運營兩種模式,前者是以現金投資的方式與製作方合作,參與選題立意、劇本創作、內容製作、賬號運營全流程,後者是由創作方負責微短劇開發製作,抖音提供流量扶持。

“是否進行合作,我們內部有一套標準,核心就是精品程度。”錢立立說,截至2024年12月11日,抖音出品的精品短劇已上線75部,其中播放量過億的劇目超過45%。

一部微短劇能否盈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曝光度。在王菲菲看來,如果能獲得平臺扶持,創作方將有更多機會、用更低成本去做創新,也能與受衆更直接地對話,通過彈幕、評論等了解觀衆好惡,及時改進作品。

相互賦能

盈利模式的改變是微短劇精品化必不可少的環節。微短劇盈利來源主要包括廣告營銷和付費觀看兩種,並以付費模式爲主流。而如今,以廣告營銷爲主的免費模式逐漸展現出潛力,相關平臺成爲許多微短劇的首發渠道。走向精品化,免費模式是利是弊?

紅果短劇是2023年上線的免費看劇平臺,在紅果短劇版權合作負責人袁子超看來,自然流量+廣告變現的模式更注重點擊率、完播率、播放時長等,更考驗內容本身,促使微短劇精品化和多元化發展,將選擇權交給觀衆,讓內容決定市場。

《重回永樂大典》是紅果短劇、央視頻、國家圖書館合作推出的微短劇,觀衆可以免費觀看,但拍攝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並不低,除了要深入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室,還需要古籍修復師全程指導,好在市場反應較好,播出一個月就積累了近2000萬次的播放量。紅果平臺相關人士介紹,目前表現較好的優質短劇,成本雖不到百萬元,但在紅果平臺上能獲得數百萬元的收入。

“免費模式重新定位了內容版權方、平臺方等角色,核心角色會從平臺方轉爲內容版權方,具有內容生產力的機構會獲得更多的收益和話語權。”袁子超說。

值得注意的是,微短劇的精品化也給其他行業帶來“加持”。文旅和微短劇“牽手”是熱門選擇,國家廣電總局發佈“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後,從政策層面引導了行業風向,推動一批取景地隨着微短劇的熱播而“出圈”。

《南轅北轍的我們》入選了“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三批推薦劇目名單,片中選取了西安城牆、大雁塔、西影電影園區等標誌性景觀作爲取景點,被網友笑評爲西安旅遊宣傳片,吸引了一批遊客去同款景點“打卡”,成功賦能文旅發展。

據瞭解,“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已發佈162部推薦劇目,涵蓋非遺文化、國家文化公園、城市文明、景區與生態文明等多個方向。可以預見,精品微短劇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還將進一步爆發,價值鏈條將進一步延伸。

微短劇市場依然有很多不確定性,可喜的是,精品化成爲更多從業者的自覺——內容在創新、細分,更能滿足差異化用戶的多元需求;製作專業度在提升,影視公司、平臺“入場”後工業化趨勢更加明顯;生態更加豐富,與文旅、演出、遊戲等不同賽道相互賦能。“觀衆的審美在不斷提升,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更加強烈,微短劇精品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是一定的。”王菲菲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