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丨酒後開啓“自動駕駛” 危害更小受罰更輕? 

醉酒開車,如果開啓了智能自動駕駛,是不是對交通安全的危害小一些呢?一旦被查,是不是又能處罰得輕一點呢?

一天夜裏,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閆某與幾位朋友聚餐飲酒。

聚餐結束後,閆某本想給自己叫個代駕,可是他看了看代駕軟件,價格着實是有點高。又轉念一想,時間這麼晚了,路上也沒有什麼車,加上自己新買的電動汽車有智能自動駕駛的功能,可以自動躲避障礙和保持車距,應該沒有什麼危險。閆某就抱着僥倖心理開車回家了。

可事實證明,僥倖心理要不得。剛開到一半,閆某駕駛的車輛就遇到了民警設卡攔截檢查。經檢測化驗,閆某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0毫克/100毫升。

於是,閆某被以涉嫌危險駕駛罪刑事拘留,訴至東城區人民法院。

醉酒駕駛機動車理應構成犯罪,這在如今已經是常識了。

可沒想到,在法庭上,閆某一方提出,整個醉駕過程中,汽車開啓了智能駕駛功能。而如今,智能自動駕駛技術相對成熟,能夠按照預定路線到達目的地,還能躲避障礙及時剎車。

因此,閆某即使醉酒駕駛,對公共安全的危害相對較小,請求對閆某從輕判處。

那麼,這樣的辯護理由有道理嗎?如果閆某的行爲社會危害性確實較小,是不是就可以從輕處罰了呢?

說案例、講法律,本期“說法”關注智能駕駛“引發”的交通違法。(金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