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對圖文報告能不能收費、實體膠片怎麼算、牀旁檢查加收規則等問題提出疑問,相關問答來了~
1.放射檢查後,能單獨收圖文報告費嗎?
答案:絕對不行!
放射檢查類項目的價格構成中,已包含出具報告所需的全部成本。
無論是醫生撰寫報告的人力資源投入,還是設備運轉、基本物質資源的消耗,都已涵蓋在項目本身的收費裏,不存在“單獨收取圖文報告費”的合規空間。
2.常規影像資料裏,含實體膠片的錢嗎?
答案:不包含!別默認帶膠片了!
好多患者都認爲“做了放射檢查,肯定給實體膠片啊!”
“常規給的影像資料”就兩樣:雲影像(數字文件)+診斷報告。
實體膠片並不在“常規提供”的範疇內,其費用需按照後續具體規則單獨判斷,不能直接計入放射檢查項目的基礎費用中。
3.公立醫院沒法搞雲影像,實體膠片免費還是收費?
答案:患者自願+知情同意後,可零差率收費!
有些基層醫院暫時沒條件弄數字影像存儲,這種情況給患者實體膠片,得滿足兩個前提:
一是患者自願:不得強制患者選擇實體膠片;
二是知情同意:需明確告知患者相關費用規則。
滿足這兩點,才能按“零差率”收——“零差率”意味着僅收取膠片的成本價,不得加價盈利。
4.不能提供雲影像要“減收5元錢”,按部位算還是按次數算?(“減收5元錢”政策,即對於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雲影像服務的公立醫療機構,醫保部門在和醫院結算時將減少支付5元錢)
答案:按“單個放射檢查項目”減收,與部位、體位數量無關。
減收邏輯:每個獨立的放射檢查項目,如做一次腹部超聲檢查(含肝膽胰脾四個部位)若定點醫療機構未提供雲影像服務,醫保部門在和醫院結算時將少支付5元,而非5*4=20元
關鍵提醒:減收金額固定爲5元,不會因檢查涉及的部位、體位數量增加而累計。
5.牀旁透視按“次”算,怎麼算“一次”?加收多少?
答案:到牀邊把所有檢查做完,算一次!加收10%!
首先搞懂“同一次檢查”:以醫護人員攜帶設備到牀旁,完成患者本次所需的全部完整檢查流程爲“一次”,哪怕檢查涉及多個部位,也只算一次牀旁檢查。
另外,牀旁檢查是“額外加收”的,比例是項目基礎價的10%——而且現在範圍比以前寬了,不只是病危病重患者,只要患者動不了(比如術後、ICU裏、診斷說不能移動),都能按牀旁算。
某二甲醫院X線攝影成像的基礎價格爲38元,若開展牀旁檢查,加收10%後費用爲38×(1+10%)=41.8元;
再如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胎兒、胎兒系統性篩查、胎兒心臟),同一次牀旁檢查中無論涉及幾胎,僅加收一次10%。
6.顱腦CT平掃+顱內動脈造影,能分開收費嗎?
答案:分兩種情況,核心看“服務產出是否不同”!
這個問題得結合臨牀實際看,不能一刀切:
不可分別計費的情況:若顱內動脈造影成像(CT血管造影)的檢查中,已包含顱腦CT平掃的操作(即平掃是造影成像的“前置步驟”,服務產出是爲了輔助造影診斷),則不可單獨收取顱腦CT平掃費用——因爲CT造影成像(血管)的價格構成中,已包含CT平掃的費用;
可分別計費的情況:若顱腦CT平掃是獨立開展的檢查(目的是評估顱腦組織結構),與顱內動脈造影成像(目的是評估血管情況)的“服務產出完全不同”,兩者屬於獨立的檢查項目,則可分別收取費用。
7.最後記3個核心點,別再錯!
先記“成本全包”:放射檢查費裏已經含了報告、基礎操作的錢,別再拆出來收圖文報告費;
再記“按項目算”:減錢、加錢都按“一個檢查項目”來,別按部位數量疊加;
最後看“目的不同”:兩個檢查要做的目的不一樣、出的結果不一樣,才能分開收,不然別重複收。
(來源:醫哨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