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20時36分,廣州市從化區120指揮中心接到緊急求助——街口街城內路某球館內,一名運動者突發暈厥,意識不清後陷入呼吸心跳驟停狀態。指揮中心立即調度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下稱“南醫五院”)急救團隊火速出車。

恰巧在現場運動的南醫五院醫務人員江學煒、唐蓉暉以及江埔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賀福香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心肺復甦。爲提升搶救效率,急救團隊同步聯繫附近團星村衛生站,協調醫生許海平攜帶自動體外除顫儀(AED)趕往支援。多方接力之下,經過持續搶救,患者恢復自主心跳,隨後由120救護車送至南醫五院心內二科進一步治療。目前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搶救工作取得階段性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救人關鍵的AED設備,正是從化區今年民生實事“鄉村流動應急救治”項目的一部分——這臺設備自7月啓用以來,短短四個月內已挽救了兩條生命。

團星村衛生站當時使用的AED
11月1日11時28分,從化區良口鎮下溪村“丹楓廊橋”景區內,一名40歲男子徒步時突發劇烈胸痛,立即撥打120求助。良口鎮中心衛生院院前急救團隊接報後,迅速啓動“騰訊企鵝急救助手視頻系統”,遠程連線下溪村鄉村醫生黃醫生,攜帶急救包、AED及智能體檢一體機等設備迅速趕往現場對患者進行處置,並持續通過視頻系統遠程指導黃醫生,爲患者實施制動休息、監測生命體徵、完成心電圖檢查,並實時上傳心電圖至“胸痛救治微信羣”,診斷爲“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11時58分,院前急救團隊抵達現場後,立即啓動胸痛救治標準化流程,並與南醫五院胸痛中心聯動開通轉運綠色通道。患者隨後順利轉至南醫五院接受介入手術,成功獲得救治。
從“鄉村流動急救站”到“5分鐘社會急救圈”
這兩起成功案例,是廣州市推進“5分鐘社會急救圈”建設的生動縮影。2024年12月7日,廣州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市委社工部、市紅十字會及騰訊集團等社會公益力量,正式啓動“5分鐘社會急救圈”建設,並將其納入2025年市本級繡花式城市治理年度計劃項目。通過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急救志願者、鄉村流動急救站等形成院前急救的有效補充,力爭實現社會急救力量在5分鐘內率先響應急救事件,填補救護車到達前的“急救空窗期”。

其中,從化區率先探索建設“鄉村流動急救站”,爲222個村衛生站配備電動自行車、AED及智能終端,實現“救護車在路上、村醫先救命”的高效聯動。自8月急救站建設完成以來,截至11月5日,已參與15名患者的緊急救治。與此同時,廣州市織密AED配置網絡,累計配備AED1025臺、爲市內公交車配備720臺AED。並壯大急救志願者隊伍,今年1月至10月已培訓紅十字救護員超5.5萬人次。科技賦能與社會聯動正不斷延伸急救觸角,讓更多生命在“黃金五分鐘”內被及時守護。
來源:穗衛健宣、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