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張陽】在11月7日舉行的2025年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埃隆·馬斯克以一貫的高能節奏在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芯片創新等關鍵領域拋出多項重磅消息。

使命升級:“可持續富足”取代“可持續能源”
馬斯克拋出的第一個重磅消息是特斯拉正式將公司使命從“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升級爲“加速世界邁向可持續的富足”。馬斯克解釋,這一升級旨在通過技術創新,讓人類無限獲取商品、服務與醫療資源,同時守護地球生態。

其長期願景是依託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打造太陽能驅動的經濟體系。太陽提供的能量遠超地球需求,搭配儲能技術可讓現有發電能力翻倍。目前特斯拉手握超400億美元現金儲備,且現金流持續爲正,爲實現這一藍圖提供了充足資源。
自動駕駛技術突破:安全性超人類10倍
特斯拉方面表示,截至2024年,特斯拉車隊在啓用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後,平均每680萬英里才發生一起碰撞事故,安全性是美國人類駕駛員平均水平的10倍。這一數據較2018年幾乎翻倍,而隨着V14.3版本即將上線,FSD將邁向“無需干預”的真正端到端自動駕駛。

“未來你可以在車上睡覺,醒來就到目的地。”馬斯克說。他透露,專爲無人駕駛設計的Cybercab將於2026年4月在得州超級工廠量產,無方向盤、無踏板、無後視鏡,目標生產節拍縮短至5–10秒/輛,年產能有望衝擊500萬輛。
更關鍵的是,特斯拉計劃在年底前於奧斯汀取消Robotaxi隨車安全員,並逐步將無人網約車服務擴展至內華達、佛羅里達和亞利桑那。Robotaxi車隊的目標是將每英里出行成本降至0.20美元以下。同時,公司還將推行“自保險”模式——不再依賴傳統保險公司,直接承擔運營風險。
人形機器人:2026年量產,20年或具人類意識
如果說FSD是特斯拉的現在,那麼Optimus就是它的未來。馬斯克稱人形機器人將是“特斯拉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產品”,市場規模可達數十億臺,其中個人與工業用途比例約爲1:3至1:5。

生產方面,特斯拉計劃先在弗裏蒙特工廠啓動年產100萬臺的生產線,後續在得州建設年產能1000萬臺的超級產線,2026年正式開啓量產,且安全優先。當年產量穩定在100萬臺後,生產成本將控制在2萬美元左右。
技術迭代上,目前展示的2.5代產品將按年度更新,2026年推出第三代,2027年、2028年分別推出第四代、第五代,每代均有重大改進。該機器人融合特斯拉車輛的電池、電機、AI技術,攻克了複雜手部工程、現實世界AI和大規模量產三大核心難點。
馬斯克還透露,人形機器人將應用於月球和火星基地建設,特斯拉車輛可改裝爲地外探測車。未來20年內,通過Neuralink技術,人類意識快照或可上傳至機器人,使其具備人類意識。此外,該機器人將推動全球經濟規模擴大10-100倍,甚至可能以“瓦特”替代貨幣衡量財富。
AI 5芯片:性能對標Blackwell,成本僅十分之一
在算力底層,特斯拉正加速擺脫對第三方芯片的依賴。馬斯克透露,公司自研的AI 5芯片已進入量產準備階段,其性能與英偉達最新Blackwell相當,但功耗僅爲三分之一,成本不足10%。該芯片專爲整數運算優化,在能效與硅片利用率上大幅領先競品。這款芯片馬斯克深度參與設計,其稱“甚至做夢都在畫芯片”。

爲應對全球芯片產能瓶頸,特斯拉甚至考慮自建名爲“Terafab”的巨型晶圓廠——月產能目標高達100萬片。“芯片和電力是未來兩大瓶頸,”馬斯克說,“我們已準備好能源方案,現在要解決芯片。”
據悉,AI 5將由臺積電與三星代工,而下一代AI 6芯片已在規劃中,可在AI 5投產一年後實現性能翻倍。
除AI與機器人外,特斯拉硬件生態也在同步擴張:Tesla Semi電動卡車將於2026年在內華達工廠量產,續航800公里,充電功率達1.2兆瓦,目標年產量5萬臺;全新Roadster定於2026年4月1日發佈技術演示版,馬斯克形容其爲“蛋糕糖霜上的櫻桃”,融合“知名電影角色007所有座駕黑科技”;Megapack儲能系統完成架構簡化,可直輸35千伏高壓,無需變電站;特斯拉還在得州建成中國以外全球最大鋰精煉廠,初始產能50GWh,強化電池供應鏈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