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只剩下3—6個月,你會怎麼度過?一位“90後”上海女孩“董三白”和她身患胰腺癌晚期的“50後”父親,用一段平靜的對話視頻,給出了他們的答案。“一個生命要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要爲改變不了的事情過於悲痛”“你當我去旅行了”。這段名爲《當胰腺癌的老爸,希望我對死亡“脫敏”》的記錄,在互聯網上引發了一場關於生命、愛與告別的廣泛共鳴。
放在太陽底下曬曬
餘生不會太潮溼
“從他確診到開刀總共就3天。”今年2月21日,小董突然接到醫院來電,67歲的父親董朝明確診胰腺癌,正在手術。“我很懵,心漏跳了一拍。”看見父親被推出來的那一刻,她發現父親小了很多。“他以前140多斤,突然很瘦很瘦。”那時,父女倆還抱着“僥倖”——開刀意味着“還有救”。
“錄視頻,我掙扎了很久。”小董坦言,拍攝時已知曉父親癌症轉移兩週。“會不會被曲解爲賣人設?”最終讓她按下發布鍵的,是這段對話背後的生死教育價值。“死亡需要準備,直面它才能消除恐懼。”在她看來,我們常常避談死亡,很多人將至親至愛的人的離世,視爲餘生漫長的潮溼。“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曬,也許就不會那麼潮溼了。”
視頻發出後湧來的善意浪潮,出乎她的意料。海量留言中,有人寫道:“爸爸對死亡還是很害怕的,但他更害怕你傷心。”這條評論讓董三白徹底“破防”。“晚上10時視頻發出後,我一直哭到凌晨4時。”她說,許多經歷過猝然別離的網友從中獲得了慰藉與告別的力量,彷彿聽到了已故親人想說的話。“我爸爸沒來得及好好告別,謝謝你讓我聽到了他想說的話。”一位網友在後臺向她傾訴,自己45歲的母親剛確診胰腺癌晚期,已淋巴轉移,深感崩潰。她問董三白:“你甘心嗎?”董三白回覆得平靜:“甘心。因爲不甘心沒用。”
拍寫真前
父親仔細修剪了眉毛
相識近十年的攝影師小C,每年都會爲“董三白”拍攝個人寫真。但這次接到電話時,她感到了不同往常的急促。“希望能快點安排,我想和父親拍一組照片。”10月21日,父女二人在青浦蟠龍天地完成了這組特殊的紀念照。
拍攝前,董朝明仔細修剪了眉毛。“這樣看上去臉不會太兇。”他笑着解釋。面對鏡頭,他看着樣片說:“哎呀,拍了有點哭相,我要再笑得開心一點。”
這些細節透露出他對生活的熱愛與留戀。他曾是交響樂迷,鍾情小澤征爾;愛釣魚,會教阿姨燒紅燒肉的竅門——“要放乾貝和話梅”。如今大部分愛好已成過往,但他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講究。女兒爲他新買的毛衣,他摸摸面料便能道出成分。每日稱重,看到體重從化療後的108斤漲到119斤,他會欣慰地說“蠻好”。
先打好預防針
希望那束光持續照耀女兒
這種直面現實的達觀支撐着他。“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已經轉移了,不一定會再喫很多苦頭。”他解釋道,胰腺癌的劇痛難以忍受,如今病竈轉移至肝臟,“儘管轉移是不好的消息,但另一方面可能讓我不那麼疼”。他深知這個病的兇險:“和我一起進醫院的(病友),我2月份開刀,他5月份就‘走’了。”因此,在確認病情已不可控、缺乏針對性治療手段後,他選擇第一時間坦誠地告訴女兒。“我要和女兒說清楚,不能隱瞞……先打預防針,否則她也會一下子沒法接受。”
“知道她爲什麼叫‘董三白’麼?”拍攝接近尾聲時,董朝明突然問。他稱女兒真名帶“皛”(xiǎo)字,由三個“白”組成,象徵皓月之亮;而他的名字裏帶“朝”,代表清晨的日光。“日月同輝,相互照耀。”他說,即便通過自身生命的衰敗過程,這束光也能持續照耀、影響女兒。這是他對女兒最後的期望——熱愛生活,開心地活着。
記者:季晟禎 陳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