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時興起買的鴕鳥仔,死的死,傷的傷,只留下一隻不知道怎麼安置。”10月7日,何女士將自己的困惑隨手發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不少網友關注,有人在好奇鴕鳥養育細節的同時積極支招,有人建議將鴕鳥捐贈至動物園,也有網友表示退休後有意向養殖此類動物。
2022年8月,何女士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鴕鳥售賣信息後,與父親達成共識,以每隻500元的價格購入三隻幼鴕,品種爲非洲鴕鳥,並分別命名爲大餅、二鴕和三鴕,飼養在農村後山的空地上,與家中雞鴨共同生活。2023年,大餅因患病死亡;2024年底,二鴕與三鴕在奔跑時不慎被樹枝勾住頸部,二鴕最終因傷勢過重無法救治離世。
三鴕照片(受訪者供圖)
起初,何女士一家將鴕鳥作爲普通禽類養殖,但隨着與三鴕的相處,其通人性的特質讓家人逐漸將其視爲寵物。據何女士介紹,父親在戶外勞作時,三鴕常會跟隨在旁,用羽毛蹭觸、貼近父親,“父親總說它像個小孩子”。只要父親呼喊三鴕的名字,即便它身處較遠位置,也會立即奔跑返回。此外,家中一處緊鄰廚房且未安裝玻璃的窗戶,成了三鴕的“覓食點”,它常會將頭部伸入室內,啄食桌面上的食物殘渣。
三鴕與何女士父親(受訪者供圖)
“一開始不知道它能長這麼大。”何女士說,三隻鴕鳥剛購入時僅兩個月大,體型與成年公雞相近;如今存活的三鴕已長成2米高、200多斤重,甚至成爲全村的“景點”,每逢有村民回村探親,家中孩子總會前來探望三鴕,並主動投餵食物。
鴕鳥七八個月大(受訪者供圖)
飼養三鴕也帶來了一定負擔。何女士告訴記者,三鴕每日需進食四次,單次食量約爲半個水桶容量,日常食物以穀子、玉米、紅薯條爲主,家人還需專門割取野草並剁碎後餵食。儘管何女士測算三鴕每日伙食開銷不足10元,但照顧它的主要責任落在母親與奶奶身上,無論是日常餵食還是割草,都需耗費精力;尤其到了枯草期,兩人還需四處尋找草料,以保障三鴕的食物供應,這也讓母親與奶奶逐漸產生了不再繼續飼養的想法。
三鴕和父親(受訪者供圖)
何女士說,在農村地區,養殖動物通常更注重經濟價值,因此常有村民詢問何女士一家:“這隻鴕鳥養了三年,體型這麼大,打算賣多少錢?”10月3日,隔壁村有村民更是直接上門,希望將三鴕買下作爲“食材”,這一情況讓母親與奶奶的退養想法愈發強烈。但何女士與父親始終堅持不願出售三鴕。直至10月7日,何女士將家中飼養三鴕的經歷分享至社交媒體後,獲得了大量網友的關注與支持,這也爲父親繼續將三鴕作爲寵物飼養注入了信心。
在網友的科普下,何女士瞭解到鴕鳥的壽命可達50年。結合三鴕與家人相處的點滴時光,她對三鴕有了新的期許,希望能爲其賦予更長久、更有意義的生活。
來源:極目新聞(記者:王功尚 見習記者:安聖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