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如何變“豎店”?微短劇創作火熱 一季度接待超600個劇組

說到微短劇拍攝地,相信很多人會想到橫店,現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影視基地因爲拍攝大量手機豎屏觀看的視頻短劇,被網友親切地稱作“豎店”。今年以來,這裏已經接待了超600個豎屏微短劇劇組。

一季度接待劇組超600個

微短劇創作火熱

這裏是橫店影視城華夏文化園,一部古裝微短劇正在拍攝宮殿戲。

門樓、文化廣場、植物園……這些基地內的不同場景,爲劇組快速轉場提供了可能。眼下,每天都有十幾個微短劇在這裏同時拍攝。

劇組接踵而至的背後,是橫店在微短劇領域不斷髮力。去年,橫店成立了豎屏劇運營中心。華夏文化園作爲集中拍攝點之一,今年以來,爲不同類型的微短劇劇組打造了數十個實景拍攝場景。

而隨着微短劇製作成本的提高和水準的提升,橫店作爲老牌影視基地,其完善的影視產業鏈和配套政策,也爲微短劇創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去年一年,橫店接待豎屏微短劇組超1100個,而今年前3個月,這個數量已經超過去年的一半。接下來,橫店還會進一步推出更多拍攝扶持措施,推動微短劇向高品質發展。

橫店影視城華夏文化園拍攝基地負責人 申屠航:除了古裝和現代兩個場景之外,他們還有一些虛擬棚的拍攝需求,所以我們下半年會投入一個短劇虛擬棚的場地。

從流量到質量

增加文化屬性才能坐穩風口

杭州的這家影視公司由一羣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年輕人所組成,9個人的團隊包辦了編劇、攝製及營銷的全流程作業。這幾天,公司一部女性題材的微短劇殺青,62集的體量,需要馬上交付成片,爭分奪秒趕工,成了團隊的常態。

某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導演 陶行樂:剛殺青沒幾天,然後現在流程是在後期精剪階段。我們還需要一週左右的時間,做最後的調色、配音,還有字幕。

導演陶行樂是從廣告業轉型做短劇的。他說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短劇治理舉措,讓團隊看到了短劇業的下一個風口,那就是摒棄俗套內容,在劇情中提升文化屬性。從“流量”轉向“質量”,公司決定將前20集內容精雕細琢,增加文化內容輸出。

某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片 李仁佐:我們要把文化跟流量,做成黃金的比例。太重流量的話,會讓整個作品沒有內核的。

成立4年來,這家影視公司已完成15部短劇,其中兩部銷往海外。負責人表示,目前,團隊正在計劃銷往海外的幾部短劇中,也將有更加多元化的敘事手法,並添加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下一步,團隊也會將增加的成本前移到編劇階段,給內容提供更多創作空間。

“微短劇+” 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和價值空間

在經歷了初期的“野蠻生長”之後,我國微短劇市場目前正穩步進化,已過渡到有規模、有計劃、有品牌的階段,但同質化嚴重、盜版侵權現象頻發等問題仍需關注。而立足“內容爲王”,始終是文藝作品創作的首要準則。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劉雁翎:第一點就是要在內容創作上面深度挖掘和融合中華文化的價值。第二點就是要把握好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精神,展現當代中華文化的魅力。第三立足於國際的視野來創作文藝精品和文化產品,使這些產品在海外市場上,可以擁有更廣泛的傳播力。

同時,專家還建議,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微短劇行業也可以嘗試搭乘“科技賦能”的快車加速前行。

浙江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黃鐘軍:目前有一些科技工具,可以來完成微短劇的劇本。這些都是要藉助科技的這雙“翅膀”,才能夠讓微短劇傳播得更好。

專家也表示,在做精內容的同時,微短劇也可以考慮與其他行業結合,產生聯動效應。今年起,國家廣電總局就發佈實施了“微短劇+”行動,計劃將微短劇與文旅、遊戲、教育、科技等行業深度融合,拓展微短劇的應用場景和價值空間。



Scroll to Top